第393章 但致良知成德业

百姓日用即为道!

与贞筠见到时春的情感相类, 谢丕、谢云在几经周折见到王守仁时,也有劫后余生之感。王守仁见他们二人这般狼狈的情状,何尝不觉恍如隔世。他速速安排谢丕、谢云住下, 又遣人为他们调养诊治。

谢丕面对他的盛情, 忙道:“伯安兄,您有所不知, 我们的情形特殊……”

他说到这里,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他们走投无路,千里迢迢就是来投奔的。可要求人援手,总得将实情吐露才是。可这桩桩件件, 叫他怎么说得出口。

他迟疑片刻,还是决定遵循之前的想法:“还请伯安兄帮忙, 向家父报个平安。”

王守仁道:“这是自然。待安顿好你们后,我即刻去信。”

谢丕摇摇头:“伯安兄有所不知,我们惹下的麻烦,非同小可,不可在此久留,劳烦伯安兄送我们出海吧。”

留在大明境内,如仅靠自己, 下场必是命不久矣,可如是托庇于旁人, 也会连累无辜,所以只能折中一下,求王守仁帮忙逃到海外去, 还有一线生机。

岂料, 王守仁却断然拒绝:“既来之, 则安之,何必急着走呢。”

谢家两兄弟一时面面相觑,以两广总督的身份地位,他早该知道这背后的水有多深,那为什么……

谢丕心下感动,道:“伯安兄实不必如此,您能帮我们这个忙,我们已经是铭感五内了。”

面对谢丕心急之言,王守仁只是一笑:“不必怕连累我,事到如今,谁不是是局中人呢?”

他忽而道:“你们这一路,可去过书院?”

谢云一愣,他赧然道:“我们这一路尽顾着逃命,学业早已都荒疏。”

王守仁爽朗一笑:“那么,到了广州,可万万不能错过了。”

谢丕早已听月池说过七十二家书院的情况,今又复听王守仁提起,不由心念一动。王守仁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切勿多思,好好歇着。”

他走后,谢云仍是云里雾里,他看向谢丕:“哥,还走吗?”

谢丕默了默,到底还是摇了摇头。话说到此,他们兄弟二人这才住下。

谢丕、谢云都是自幼未吃过多少苦头的人,这一路受尽风霜,担惊受怕,身体早就到了临界点了,如今陡一放松,亦是病了足足半月。

而就在这半个月中,他们终于有机会亲眼目睹两广书院的盛况。他们做儒生打扮,来到赫赫有名的仙湖。此湖乃是五代时南汉高祖刘岩命人挖掘而出,湖心有一个小岛,为刘岩和方士炼药之地,其上遍植鲜花名药,故得名为药洲。宋时,理学家周敦颐曾寓居于此,大书法家米芾亦留下墨宝。这为风光秀丽的仙湖药洲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到了弘治年间,程乡县县令刘彬为了纪念周敦颐创建了一所濂溪书院。以书院为根基,前有李梦阳,后有王守仁,经这两代的建设,药洲已成为了一省的文教枢纽。

谢丕一到药洲,就被这里的盛况惊呆了,来此的人实在太多,一眼望去竟有五六百人的模样。其中,不仅有高冠博带的儒生,还不乏贩夫走卒。

两兄弟对视一眼,都觉不可思议。

谢丕悄声问谢云:“你就没听说过吗?”

谢云道:“听过是听过,可没想到,他们已经到这个地步了啊。”

他环顾一周,咽了口唾沫:“可这也不可能,总不能连这些人都是来听讲学的吧。对了,不是说药洲春晓是羊城八景之一吗,这些人一定是来做生意或者游玩的,一定是!”

谢丕没有理会自己的傻弟弟。他心中奇异的预兆越来越剧烈,叫他甚至没有再说话的欲望。庆幸的是,很快,他们的疑惑就得到了解答。远处传来悠扬的钟声。钟声过后,现场一片安静,只有头顶的鸟雀,还在发出悦耳的啼声。

谢云张大嘴了,他呆呆地环顾四周,看着这些人弯腰下拜,唱了一个大喏:“弟子见过先生!”

他仰头看过去,王守仁已经走到云谷堂前,掀袍坐下,准备讲学。日光透过层层叠叠的翠色洒下金色的光斑,散落在他的身上,更显他丰神英毅。谢云一时张口结舌,他看向谢丕:“堂兄,这……他、他?”

谢丕的回应,是一把将他按了下来。

不得不说,历史在不同的支线上达成了奇妙的耦合。在这一时空的王守仁,依然得罪了权贵,却因提早暴露出自己出众的军事才华,没有被发配贵州,而是来到了广州。他不是在安静艰苦的龙场悟道,反而是在新与乱交织的广东抗倭。在一次又一次地与外界的接触中,阳明心学这片土壤中蓬勃生长,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新的变化。而这一学说的诞生,注定会给处于统治地位的儒学意识形态带来地动山摇的震撼。

王守仁的讲学一开始,就叫谢丕、谢云呆若木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