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五章 比较(第4/4页)

姜星火沉吟刹那,说道:“按我方才我听说的,安南国内的经济政策,应该可以归类为两类,一类是货币政策,一类是商业政策,对吗?”

“是。”

胡季犛点了点头。

事实上,胡季犛的改革措施,就跟华夏很多朝代的改革措施看起来一样,初衷都很好,也挺像那么回事。

譬如胡季犛的货币政策,为了增强朝廷对经济的控制,胡季犛效仿大明的宝钞,在八年前强制发行了一种名叫“通宝会钞”的纸币以兑换民间的铜币,面值从十文、三十文到一贯(一千文)面值不等,同时胡季犛下令所有百姓必须以一贯铜钱兑换一贯二宝钞的汇率把铜钱兑换成宝钞,如果不服的的,也就是民间胆敢有伪造纸币者、藏匿铜币不兑换者,直接斩首,并没收土地和财产。

这个货币政策怎么说呢?

只能说蒙古人来了都大开眼界吧。

经过胡季犛持之以恒的折腾,通宝会钞还没彻底完成全国流通,安南国的经济就已经接近破产了。

而胡季犛搞的这个宝钞,毫无疑问,是跟老朱学的。

怎么说呢,就是经济这个东西,有的时候政策的推动者懂不懂经济,最后得到的结果,只能说是天差地别。

这一点跟这个人的政治智慧是否通达,做事手腕是否高超,其实没有半文铜板的关系,而且可以说是负相关……越老谋深算、精于权术的人,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去搞经济,得到结果可能会越糟糕。

老朱够牛吧?结果怎么样?

另外,说到商业政策,胡季犛不是没进行商业改革,他下令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在全国各市场设立市监,严密监视商人的不法行为,统一规定外国商船的商业税,同时也致力于改善商路,在全国各地开辟运河和建设官道,并在沿途设置驿站。

但如此种种,还是把安南国的经济玩崩溃了。

这也是胡季犛一直以来的一个疑惑,在安南国内的时候,他还可以找一些借口,但当他亲自来到大明,在这里故地重游,胡季犛才发现,自己在经济政策上所做的一切,似乎都走在了歪路上,而大明新颁布的种种经济政策,他不太理解。

正因如此,胡季犛才会有今天的这次拜访。

“所以,发行或更换货币,没有储备金吗?”

“制定全国性的经济政策之前,没有调查过物价水平和经济体量吗?”

“你是怎么控制货币发行总量的?根据国民经济增速吗?”

一连串的问题,很快将胡季犛干沉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