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喜迎自1949年以来……(第5/7页)

于是预约系统里又加上了预约大巴。

规则是如果同一个航班的人去的够多,就安排大巴与航班绑定,不管航班是晚点一个小时还是两个小时都等。

如果人数不够,那就只能坐流水班车,至于要等多久,那就要看天意了。

看到规则的人们主动想办法在网上约伴,意图凑足人数。

现在压力给到了航空公司这边,从先富起来的地方出发的航班要加是没跑的了,地勤机务们的压力陡增。

前几天,各大机场和公司都听到了一个差点出事的传说:一群资深工程师跟鬼迷了眼似的,愣是没看出两个阻尼器插反了。要不是有仪器疯狂报警,就要出大事了。

许多怕出事的单位纷纷打听到那个仪器出自于紫金科技,并且希望拥有。

当时让邰娟男朋友带走的那个只是图154的检测器,其他波音、麦道、空客的统统没有……都得现往数据库里导图。

有的航空公司的飞机型号实在古怪,比如英国的”三叉戟——“客机,全国一共就那么几架,紫金科技没有它的数据手册,只能到地头实拍,存进数据库。

去录数据的工程师回来说感觉像首长去视察一样,太吓人了,感觉所有懂三叉戟的人,哪怕不懂的机场领导都来了。

因为存进数据库就代表着它就是标准。

如果存的数据就是错的,那就彻底完了……

搞得紫金的工程师都怕得要命,再三要求他们确认:要不要跟德哈维兰公司拿一份详细的资料来?

“我们也想要啊,这飞机1975年就停产了,以前的说明书写得不清不楚,好多东西还是我们摸索出来的。”

大家就这么提心吊胆的来回查了好几次。

每查一个地方,必问确不确定,是不是,对不对……

直到这个用来拍照的飞机飞了一趟航线的来回,紫金的工程师才勉强放下心,就当这样做是对的。

现在没有任何预测软件对游客数量进行估算,安夏也只是凭着自己无数次在黄金周出行的灾难般的经验感觉到桂林阳朔会被挤爆。

她提前告知文旅部的同志,最好能提前告知游客,降低预期。

问题来了:一个景区进多少人会出现屁都看不见,只能看见人头的情况?

回答:不知道。

一切只有等到发生以后,才知道。

“应该可以算出来的呀,漓江上如果全是竹筏肯定不好看,必须有一个数量控制。还有象鼻山、七星岩这些地方,挤过去也没什么好看的。”

文旅同志总觉得安夏是在吓人,这么多年了,《刘三姐》热播的时候,他们不是没见过乌泱乌泱的游客,不也都过来了吗?

再说,就看现在预约人数,虽然多,不过也远没有到超过接待能力的时候。

重点是,按安夏说的那些,就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统计,去预测,还要翻找以前的资料。

这活吃力不讨好,谁都不想接。

最近又没有新分配来的人,可以直接点名让他们干。

最终他们还是从了。

从的原因不是安夏又说了什么,而是商务部听说他们准备在五一期间搞一个大动作,想等五一结束之后,做一个数据对比,来判断放假这件事能拉动多大的效益。

如果成效好的话,就可以做为下一步提高经济的决策依据。

既然是要向全国公布数据,那必然得翻个几倍才好看啊。不然折腾这么多,就涨了一点点,岂不是在同事面前丢人现眼。

看贵州的GDP就比甘肃多了四块钱,都得意了好半天,说终于不是全国垫底了。

为了数据,那各行各业都得做统计。

也顺便对那些路边小吃店和划自家小竹筏出来揽客的人摸了个底。

基本上,有多少接待能力就算出来了。

这年头,出来一趟不容易,绝不可能出现人已经到了,发现人巨多,就在旅馆里躺着吃外卖的事情。

安夏提议为了明年人家还愿意选择桂林,应该提前做预案。要是传统景点实在太爆满,得有人引导游客去周边玩。

“实在不行,在传统景点旁边贴上纸做通知,也是好的啊。或者每个旅馆放一个手册。”

贴纸没有问题,做手册的事情没人干,因为要钱……现在到底有这么多游客,还是一个问号。

钱砸下去了,游客没来,到时候,万一被政敌攻击,说印这么多手册是因为收了印刷店老板的好处,这算什么?

九十年代这种事不少,要是真收了好处就算了,就怕白担了这个罪名,还得跟纪委解释半天。

紫金采风组的同事在桂林期间,曾经跟当地几家私营旅馆的老板处得不错,私营嘛,做事总是积极的,听说可以引导旅客去周边景点,他们也挺高兴。

因为距离说近不近,说远不远,临时起意要去周边,少不得要租车,他们开店的人,为了方便,一般都有小车,拉拉货什么的……客人要包他们的车去周边景点,多挣一份钱,有什么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