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2章 再回首(大结局)(第7/17页)
“这事以前我也听姚大姐说过。”苏佟说道。
房奇好奇的问道:“于老师,《沙丘》是那部著名的科幻小说吧?”
“是。《沙丘》是弗兰克·赫伯特的小说,《跳蛙》是爱伦·坡的小说,这两部小说一部是科幻、一部是推理。那时候的文学青年最推崇的是现实主义的严肃文学,马原自然没看过。”
“真是太有意思了,没想到林老师和马原老师之间还有这样的故事。”房奇一脸兴趣盎然。
“这样的趣事多了。你年纪小,可能不知道,当年林老师组稿在中国文坛可是一绝,苏佟肯定知道。”
房奇看向苏佟,苏佟脸上挂着愉悦的笑容,回忆道:“林老师在这方面确实有一手,而且他的组稿经历很玄。”
他说到这里,房奇眼中的好奇更重了。
“比如海晏,他以前是警察,有一天路过国文社,心血来潮就想写小说。自己在家憋了一年多,还真让他给憋出来了,然后他就捧着书稿到国文社来投稿,却没过稿。
花了一年多时间写出来的东西,可出版社却不要,海晏愁的蹲在国文社楼门口犯愁。
正好这个时候林老师出来,瞧见他这个样子,便跟他搭了两句话。得知海晏是来投稿的,林老师便收了他的稿子。
那稿子质量一般,没到能在《当代》上发表的水平,可林老师觉得有闪光点,就让海晏改改发在了当时的精选丛书里了。
后来改编了电视剧,你应该听说过,就是《便衣警察》。”
房奇听到这里,眼睛闪着光,“原来《便衣警察》是这么来的啊!”
“还有二月河也是,他本来听说央视要拍《红楼梦》,就是87版电视剧。他专门请了假想来燕京给《红楼梦》的拍摄建言献策,结果央视的大门都没进去,他的介绍信央视门卫不认,被门卫给拦在了门口……”
房奇幻想着还没成名的大作家因为介绍信的问题被门卫拦在门外,乐不可支。
“当时林老师正好是《红楼梦》电视剧的顾问……”
这时房奇插话道:“林老师应该是当时《红楼梦》顾问团里最年轻的顾问吧?”
“你知道的还挺多!”
房奇脸上有点小骄傲,“我可是林老师的迷妹!”
“当时林老师和万先生师生二人同在顾问组,在那个时候的中国文化界也算是一件轶事了。”苏佟感叹了一句,又接着说道:“二月河当时被拦在了央视的门外,林老师从央视开门出来,见他蹲在门口,就好奇的问了一句。”
“然后就又捡了一个大作家?”房奇问道。
“差不多。欸,给你说个事吧!”
完本感言
正文写完了,当我在键盘上敲下最后几个字时,脑海中空空如也。从去年12月1日开始上传第一个章节,到今年12月19日完结,一年出头的时间放在网文创作里不算长,但对于我而言却是一次艰难的征程。
299万字,差一点300万字。对于一个平均手速只有1000字/小时的手残党而言,要在一年时间里敲下这些文字,意味着我每天要电脑面前枯坐12个小时,从早上九点到晚上九点,日复一日。
回首这一年,应该是我从事网文创作里最艰难的一年。开书一周,因为疫情放开我阳了,彼时我人正在天津出差,住在郊区的一家小旅馆里,浑身剧痛难忍,嗓子如同吞刀片一般,半夜三点我强忍着身上的剧痛跑遍郊区县城的药房,只为求一粒止疼药,却求医无门。
好在一周多的时间,我还是扛了过来,不仅没有被病痛打倒,还保住了更新。
大概是天道酬勤,新冠初愈,编辑琉星大大告诉了我一个消息——24小时VIP追读3400,这对于写书以来一直千订水平我来说属实是天大的好消息。
可成绩好了,人反而多了负担。每天都在担心追读会下降,每天都在盼着小说赶紧上架,有一直追书的书友可能会有印象,上架前的那段时间里我一直都是日更6000字,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到了一月中旬上架,追读7600,首订5500,我至今还记得这两个数字,因为它们代表的不仅是这本书的成绩,也代表着我未来生活的希望之光。
努力,再努力。记得以前写千订书的时候我时不时的手速能飙到2000字/小时,可到了这本书却越写越慢。1500字、1200字、1000字、800字……
码字软件的统计数据降的越低,我每天坐在电脑前的时间越长。
头疼、颈椎疼、腰疼、屁股疼,长时间的枯坐和面对电脑,身体在向我发出警示。
不仅如此,因为精神压力太大,胃病也在反复的折磨着我,七月间又得了甲状腺炎,这病倒不是大病,属于自愈性疾病,就是有个毛病,每天一到下午就会疼,跟发高烧的浑身酸疼很像,整整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