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第二步:叛乱定(第2/4页)
“觉得我配给他也写一份剿海匪檄文。”
没错,李敬业在答应吴英扫平东海海匪后,还像模像样准备给自己弄篇檄文。只是辽东的文臣少,他看了幕僚送上来的几篇,均觉得不满意。
这时候他想起了从报纸上看到的,当年国子监同学骆宾王的檄文。
李敬业勉强认可:虽说那人不怎么样,但檄文写的确实还不错,很有气势,要不给他个机会为我扫平东海写一篇檄文吧。
而骆宾王接到李敬业这封信的就无语了:你多大脸呢?你要我就给你写啊?你知道我从前都是写什么战场级别的檄文吗?
因此,这会子骆宾王就对姜沃道:“姜相,此事并无朝廷之令,我就没给李副都护写。”
他直接无视了李敬业。
不过骆宾王想想李敬业到底是英国公之孙,姜相又多年照拂英国公府,所以今日就打个补丁,免得将来李敬业在姜相跟前告他的状。
而骆宾王说完后,就见姜相沉默片刻,之后才似笑非笑摇摇头:“我知道了。你不用理他。”
骆宾王行礼而去。
说来,骆宾王本就以文采著称,从前也曾跟随过文成写檄文。因而此番依旧由他来做参军,长安城中没有一个人意外。
唯有姜沃,在看到骆宾王写的‘平越王、琅琊王叛乱檄文’,真正刊登在报纸上将传于天下后,颇为感慨。
这真是不一样的一世了。
**
光宅元年。
五月中,中路大总管李文成,平定越王李贞的捷报传回长安。
随即,琅琊王兵败的消息也传回。
此时,距离三路大军离开长安,不足一月——也就是说,减掉路上的时间,只用了几天就平定了叛乱!
长安城中朝堂大震。
怎么可能!
其实绝大多数人,哪怕是宗亲,见到天后当真开始调兵遣将,也觉得两王叛乱能成,不,别说能成了,能坚持一年半载不被剿灭的可能性都比较小。
但他们没想到,两王败的这么快,这么摧枯拉朽!
直到两王叛乱兵败的详细全过程传入长安后,朝堂再次被两王震惊了。
不过……
得知两王战败的细节后,最破防的人还不是宗亲,其实是李淳风和宰相辛茂将!
没错,最破防的,正是这两个看起来与叛乱毫无关联的人。
先来说李淳风——
姜沃很久没见过自己仙风道骨的师父发这么大的脾气了。
她都怕大夏天的,师父气晕过去,连忙上前递上一杯消火的凉茶苦劝道:“师父,别气了。”
然而李淳风气恼的连杯子都砸了:“越王、琅琊王!真是丢尽了太宗的脸!”
姜沃:……也是,到底事关太宗颜面,师父破防也是难免的。
这事儿还要从越王李贞的身份说起:越王李贞,太宗皇帝第八子,也就是高宗皇帝序齿上一位的哥哥。他的儿子琅琊王,自然也是正儿八经太宗的孙子。
有这样的身份,岂能不用?
故而越王谋反之时,还找人给他写软文来着,说他‘肖似父皇太宗文皇帝,英武善战,必能匡扶社稷’。
结果……
且说,越王李贞号称二十万人马,朝廷当然是不信的,这种号称肯定都是有水分的。
哪怕他打着太宗的旗号起兵匡扶李唐,估计能聚拢个几万人也就不错了。
但是,他们还是高估了越王李贞的能力。
直到文成到了前线,才发现,李贞号称的大军二十万,其实是……七千人。
消息传回来,文武百官都沉默了。
姜沃甚至想起了那个有点阴间的笑话:
月薪不足十万。
那是多少?
三千。
七千对十万,别说对面是带着最先进火药和精兵的李文成了。
就算对面只是个寻常将领,如此大的兵马差距,李贞想要赢,都得找个神棍跳大神,让亲爹二凤皇帝附身才行。
然而,这是不可能的。
越王李贞,在面对朝廷大军时,甚至都没有敢于一战,直接‘大惧,闭门自守,并饮药自尽’。
其余手下自然兵溃如山倒。
率大军奔赴前线,准备大战一场的李文成:……
而在得知李贞自尽后,李文成越发遗憾。
需知她是想抓叛军回京城献俘的。
毕竟她之前与吐蕃的一战,最后以吐蕃求和告终,而芒松芒赞当时还有用,得放他回去。故而那一战,文成并没有献俘长安。本来她这次是想把越王李贞抓回去的(且到底是宗亲,她也不好阵前自行诛杀)。
结果李贞没有给她这个机会,当机立断就送走了自己。
文成遗憾之余,忽然想起了英国公李勣:我不会重蹈大将军的覆辙,这辈子也抓不到重要俘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