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选’驸马制度(第3/3页)

而她想,这个时机,并不会太远了。

因之前,崔朝与她说过一番话——

“我自少时与陛下相识,从未见过陛下如那日一般的深怒,也未见过陛下如此举棋不定。”

因举棋不定,把棋盘都掀了。

崔朝想起皇帝反复念叨那两句‘朕要想想该怎么办’,他心里也很难受。

其实真正的失望,往往是不显露于外的。

这一次礼法事后,一切看起来那样平静,起码在东宫看来是这样。

帝后只让太子继续待在礼部整理礼法,其余一点儿动作也没有。

但崔朝看的明白:从前皇帝屡屡处置东宫不合意的属臣,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安排臣子,反倒是对东宫坚定不移的保护——皇帝不怕折腾,就想给东宫最妥当的未来朝堂配置。

毕竟在皇帝滤镜没被戳破前,他一直觉得‘太子不过是有些拘泥礼法,易被居心不良的朝臣所惑。但还是仁厚且听话的。’

可以说,从皇帝身体出现问题,选择了二圣临朝开始,皇帝对将来的布局就很明确从未变过:在他力有未逮的年月里,他作为帝王压阵,由跟他政治观点一致,且他也信得过其能力的妻子来摄政理事。

等太子真正‘长大’后,皇后再将朝堂稳妥交给太子,避免了权力旁落,出现权臣乱政,甚至……篡位谋反之事。

哪怕媚娘有时候展露出很专断的权势欲,皇帝也并不觉得如何:说实在的,媚娘要没有这种魄力果决,也难以皇后身份镇压朝堂。

皇帝从来没觉得这条路错过:毕竟妻子无外戚,而太子又是他们亲生的孩子。故而此时媚娘再掌权又如何,人总有生老病死啊,将来她传皇权之时,也只有交给太子,难道会交给外人吗?

只需要顺着这条路走下去,就没问题。

可现在,皇帝就像一个运行良好的系统,忽然出现了大bug。他突然惊觉,过程是没问题,媚娘顺利摄政了,做的也很好,检田括户事完全符合他们父子一脉相承的政治理念。

谁想到,终端(太子)那边出了大问题!

崔朝提起这件事时,曾止不住叹气道:“其实这次陛下若再把东宫上下属臣换一遍,于太子而言,倒是无妨。”

但……

如此和风细雨,像是一切都没发生过,才最可怕。

姜沃明白:皇帝的心思变了!

当然,因为没有更合心意的继承人,皇帝近期是不会有废太子之举的——也是因为没有正当理由,总不能因为太子‘尊崇礼法’,就废掉太子吧。

然而帝心已变。

如果说皇帝原本的规划是个完整的闭环:天后结束摄政后,一定要交给太子。

但现在,出现了开放性的结局:依旧是天后摄政,但他要好生看一看……有没有更合适的继承人。

周王李显、殷王李旦,甚至还有现在还完全没影,但皇帝认定太子将来会有的皇孙辈,通通纳入了皇帝的备选。

可以说自此,皇帝,已经不再坚决地选择太子李弘了。

不过,姜沃也很清楚:除非所有儿子都没了,不然皇帝是不会考虑曜初的。

因此时没有出现过女帝,更没有出现过皇太女掌政(临朝称制的都是皇后、太后这种妻族身份)。故而皇帝脑海中就没有这个概念。

但,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让曜初能更多的接触政事——

因在皇帝眼里,继承人不稳,他反而越需要朝堂稳定,给他一定的观察期。且作为一个父亲,哪怕对太子失望,他也绝不想看到太子有生命危险!更不想看到兄弟阋墙,皇室内部为了皇位再争得血流成河。

他更需要他的‘家’是稳定的。

姜沃曾闭上眼,代入进去,细细梳理体会着皇帝的心态。

作为一个权谋上绝对合格的帝王,皇帝想要政局更稳定,就不会只满足于‘天后’和‘东宫’两边的权衡了,他需要更稳妥的平衡因素。

而在此次‘为母三年齐衰’的礼法事上,皇帝听闻曜初教导弟妹之事后,选中了他相信的,稳定朝局的因素。

他的长女。

曜初可以压制弟弟们,那么将来若二王有觊觎争斗之心,她作为长姐便可教导。

**

这一年秋日,帝敕周王李显班于朝列。

这是一道群臣毫不意外的诏令,毕竟周王年纪到了,原本再早两年入朝也没什么。

拖到现在,估计都是在等太子先‘再次入朝’。

但皇帝接下里的另一道诏令,就再次令群臣震惊了——

“安定公主掌出版署,可循例授官,自今秋起,随百僚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