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第3/4页)

得冷国就是大明对缅甸那一地区政权的称呼。得冷国在勃固王朝向阿瓦王朝改朝换代期间,后在永乐年间臣服大明,改为大古剌宣慰司和底马撒宣慰司。

大古剌宣慰司和底马撒宣慰司在明宣宗时期反叛,支持麓川思氏父子,掀起麓川之难。这就是明宣宗时期主放弃海洋派占据上风的起因事件。

在这个时空中,得冷国众多割据势力也在见识到大明的强大后,臣服明朝,愿意成为明朝的行省。

朱文正:“我…..…."

朱文正:“其实我也..…."

朱文正:“你们等等,我去找找暹国国王在哪,我相信他也是主动臣服大明!”

李文忠和陈英都用意义不明的眼神注视着朱文正,看得朱文正心情越来越暴躁,现在就要骑马去找暹国国王,逼他承认他是主动臣服大明,和燕王没有关系。

“好了好了,事情都这样了,先找标儿求助。”李文忠和陈英一同按住朱文正,李文忠道,“多了这么多领地要治理,朝中大臣恐怕会很生气。”

朱文正破口大骂:“那群迂腐之人!我们武将开疆扩土,他们还要生气?!”

“好了,消气。”陈英十分沉着冷静,“得冷国和三佛利国都是主动臣服,至于暹国,我记得皇上曾派遣使臣要求其朝贡,他们一直没有同意。现在他们又派战象阻拦你,你做的并未有错。”

朱文正愣了许久,然后使劲点头:“阿英说得对!”

李文忠神情古怪:“阿英,你变坏了。”

陈英平静道:“我说的有错吗?”

李文忠想了想,表情更加古怪:“居然一点错都没有。”

仔细想想,阿英说的是实情啊!

“你有蒸汽船,给朝廷和标儿分别送信,立刻送。”陈英道,“这件事要立刻解决。”

李文忠道:“好,我去写信,你来安抚。文正……你带着兵到附近逛逛,看能不能找到暹国国王。”

朱文正的肩膀终于被李文忠和陈英松开。他活动了一下肩膀,抱怨道:“这真的不怪我,我感觉没跑多久,还没有我在草原上劫掠跑的路长。”

“这里确实太小……等等,什么劫掠?”陈英疑惑。

朱文正改口:“不是劫掠,是打探消息!”

陈英:“……”在他看不见的地方,朱文正究竟给标儿增加了多少麻烦?

他有些后悔自己丢下标儿,单独来南方打拼了。

朱文正继续抱怨这里太小,他根本没意识到自己跑远了。

李文忠不断附和。

他觉得自己走的距离,还不如从北京到辽阳行省(即东北)的距离。

陈英这次很赞同两个兄弟。他走的路更近,还不如突袭云南时赶的路多,而且大半是非常好跑马的平原。

中南半岛东边有一条狭长的长山山脉,但长山山脉南方有很长两个“缺口”都不超过五百米,在三人看来就是小山丘,迅速就翻过去了。

翻过长山山脉后就是湄公河平原。李文忠一直在湄公河平原南部沿海跑马,朱文正穿过西边海岸海拔不足五百米的丘陵见到了大海,只有陈英往北走来到了掸邦高原附近。

因为陈英常年在云贵高原作战,所以并未感觉这路有多难走,而且他也没有深入,只在萨尔温江和伊洛瓦底江下游活动。

中南半岛加上陈英没到达的地方,一共两百万平方公里左右。

如果去掉陈英没到的地方,以及一些高山地区,只有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左右。

蒙古的面积(包括如今内外蒙古)是二百八十平方公里左右,靠近北直隶这边就算一半,差不多和这个面积差不多。

所以从北直隶过来的朱文正和李文忠感觉自己没走多远,就跑过了好几个国家,真的不是他们的问题。

在云贵高原晃悠的陈英,只从中南半岛上方跑了过去,也没把握好距离感。

三人这次真的没有乱来,非常冤枉。

但事已成舟,他们只能赶紧补救,迅速向南京北京送信。

两艘蒸汽船开足了马力,朱元璋和朱标前后脚得到了三人的书信。

朱元璋乐得发癫,暂且不提。

朱标看着哥哥们老老实实阐述了真实情况的书信,呆坐了半晌。

“正哥是不是走到哪,就要把麻烦带到哪?”朱标终于回过神后,自言自语,“他在北京,拖着忠哥去捕鱼儿海,又打了东北,全是无准备的仗。”

“他到了云南,连忠哥和英哥两人都拖不住他,把中南半岛全部打穿了,还是无准备的仗?”

“正哥他是不是有点问题?”

“问题很大好吗!”

朱标终于从椅子上跳起来,像大猩猩一样捏紧拳头曲着手臂跺着脚在地上走来走去。

中南半岛其实在朱标的目标内。

后世许多键盘侠都曾经骂过,永乐年间曾经将中南半岛纳入明朝势力范围,马六甲海峡就在大明海军的控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