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新火炮和准备北伐(第5/6页)
这个时代的人都信天命。他们都知道工匠们在陈标的带领下一直在研究新式火器,一直进展缓慢。
这次赶在除夕夜发明出来,不是天意是什么?
“不先打张士诚吗?”张昶快吓死了。
他在短短不到半年时间内,就凭借着惊人的才华和毅力成为了朱元璋麾下重臣,能参与这次军事会议。
但怎么第一次参加军事会议就是北伐?而且时间还这么赶!
他就算给大都递消息,等消息到大都的时候,朱元璋这里都出发了!
而以大都现在的混乱,恐怕朱元璋都打到了大都,他们还没有握手言和,统一力量对抗朱元璋。
张昶待在应天的时候,脑子里还想着大元比朱元璋厉害。现在朱元璋嚣张,只是大元腾不出手。等内乱平定,皇帝和太子分出个高下,再调转兵锋攻打朱元璋,朱元璋绝对抵挡不住。
但他现在在会议中听了众人的讨论,才恍然朱元璋好像真的有力量反叛大元了。
张昶心中骇然无比,惶惶不安。
他努力伪装着平静,竖起耳朵听众人讨论,然后从这些人的口中听到一个频率非常高的名字——陈标。
陈标?那个自称小军师小先生的黄口小儿?这次北伐怎么又有他的事?!
张昶想,他必须找机会接触陈标。或许拯救大元,这个叫陈标的人就是突破口。
张昶心思浮动的时候,朱元璋和他的心腹们一边讨论,一边都在偷偷打量他。
李善长的位置正好和张昶相对,他将张昶的神色收入眼中,目光越来越冰冷,就像是在看死人。
张昶在他们提起标儿的时候,眼神波动最大,这人绝对想要对标儿做什么。
李善长收敛心神,继续在会上讨论后勤,并不避讳张昶。
张昶得到了重要军事情报也递不出去。而他们能利用张昶对北方的了解,选定攻打大都的路线。
当然,他们不会完全相信张昶。经过这些时日的共处,他们已经学会如何分辨张昶献策中的利与弊。
张昶虽然很有学问,但因为一直在大都做官,所以狡猾程度上比不过李善长等在底层摸爬滚打的人。他的思维有定式,又很轻视朱元璋这边的人。只要拆穿他一次,再拆穿他第二次、第三次就十分容易。
张昶并不知道自己看不起的这群人已经看穿了自己,他积极参与北伐的讨论中,仿佛对大元恨之入骨,要亲手斩落大元皇帝的脑袋似的,演得逼真极了。
朱元璋捻须微笑,对张昶夸了又夸,许诺以后一定让张昶当丞相。
众位心腹想起朱元璋曾经说过“丞相的位置还是别安排了”的话,心里不由笑着叹气。
主公这句话就是告诉张昶,他可以去死了吧?
朱元璋决定北伐,首先就要下达讨贼诏书。
此诏书由宋濂经手,文采飞扬,但百姓们听了后都没什么反应。
那些文绉绉的话,说实话,百姓听不懂。他们只知道要打仗了。
陈标倒是仔细研读了一番。
诏书中肯定了元朝是正统王朝,朱元璋讨伐元朝是因为元朝连出了几个坏皇帝,导致民不聊生。
朱元璋认为,百姓过得不好,就证明这个王朝腐朽了,该被取代了。民心即天意。
陈标不知道自己前世的历史中朱元璋的北伐诏书中写了什么,但现在这诏书挺符合他的心意。
至少朱元璋点出了民心。
有这个思想,朱元璋对百姓一定不会太差。
陈标打点行装,叮嘱弟弟和学生,也准备跟着北伐。
饭桌子上,马秀英被茶水呛到;朱元璋差点喷了一桌子,浪费了一桌子好菜。
“什么?你要去北伐!我怎么不知道!”朱元璋擦了擦嘴,惊诧道。
我他妈就是明王朱元璋,我怎么不知道我下令让你跟着北伐!
陈标道:“我肯定要去。我不去,那些炮怎么办?”
朱元璋皱眉:“主公肯定会让工匠随行。”
陈标摇头:“没有一个管理的人,工匠们把大炮运到前线,炮弹先把我们的人炸死几个。”
陈标也不想去啊。
洪都之战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名声,但残酷的战争也成了他心中抹不去的阴影。
谁喜欢战争?谁想参与战争?
战场上的尸山血海,有谁想去目睹?
但陈标不能不去。
只有他最懂得这些火炮有多危险,懂得必须执行安全规章制度。而也只有他的声望和名声能压得住前线的将士,让他们不怕麻烦,严格按照规定来。
必须要有一个单独管理炮火的军需官。这个军需官除了他,还有谁能做?
如果因为大炮和新式火药保管和使用不当炸了,导致朱元璋北伐失败,乱世再来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这个罪谁背?
“爹,我必须去。”陈标平静道,“结束乱世需要用我,我就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