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张瞎子走阴差(第3/10页)

一晃过了十年,飞天大盗张立三的名号在绿林之中、江湖之内,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提起来没有不赞同他的。官府三番五次悬赏拿贼未果,当官的听得张立三这几个字就头疼,真把他逼急了敢在县太爷的书案上留刀寄简,那意思是告诉你,别看你拿我不住,我取你的人头可易如反掌。后来上任的天津知县多谋善断,不再大张旗鼓地捉拿飞贼,只命人暗中寻访,一来二去探听出张立三的老娘躲在乡下,觉得这是个擒贼的机会,预先设下伏兵,又命人放出风去,说官府已经找到张立三老娘的藏身之处,这就要去拿人。

张立三为人最孝顺,听到风声立即赶回乡下,进屋二话不说,背上老娘就走,刚出门就让官差围上了。弓上弦刀出鞘,人又喊马又叫,灯笼火把照如白昼一般。如果说张立三扔下老娘,一个人纵身一跑,谁也追不上他,那也就不是张立三了。为了保住老娘,纵横江湖的飞天大盗张立三束手就擒,被押到天津县衙的大堂上面见县太爷。县令大人见张立三一脸正气,不似那些个獐头鼠目的毛贼,就调出案卷细加审问,得知张立三蒙受不白之冤,走投无路才当了飞贼,虽在天津城作案无数,但有三点难能可贵,一来从不伤及人命,二不作奸犯科,三来所得贼赃均用于周济贫苦。县太爷佩服这样的侠盗,又赏识他这一身本领,就说弃暗投明的绿林人从来不少,照样可以保国护民,你张立三愿不愿意将功赎罪,当个捕盗拿贼的官差,也好奉养老母。

张立三跪地禀告:“多谢老大人开恩,可我张立三没这个福分,吃不了做公的这碗饭。”为什么这么说呢?不是他瞧不起官差,虽然他是替天行道、劫富济贫、惩治不义,但是说得再好听,他也是贼,行走江湖结交的朋友皆为绿林人,做贼的和做公的,有如水火不能相容。张立三身上虽然没有人命案子,但这些年走千家过百户窃取的不义之财,加起来也够杀头的,没想到县太爷法外施恩,给他留了一条活路。不当官差,对不起县太爷;当了官差,没脸去见绿林道上的朋友,这真叫进退两难。张立三低头想了一想,求县太爷赏赐一盆石灰,他自有一个交代。县太爷想瞧瞧他如何交代,就吩咐左右装了一盆石灰放在张立三面前。张立三当场抓起石灰,将自己的两只眼揉瞎了,眼珠子烧冒了泡儿,一个劲儿地往下流黄汤子,他是“哼哈”二字没有,气不长出,面不改色。衙门口的人都看傻了,从上到下没有不服的,两把白灰揉瞎了一对招子,一哼一哈没有,这是何等的人物?

县太爷长叹了一声,可怜张立三身怀绝技,到头来成了失目之人,于是上下打点,帮张立三了结了官司,放他回去奉养老娘。张立三讨了个在西北角城隍庙守夜的差事,娶一个小寡妇为妻,以扎纸人纸马为业。两口子连同老娘,就在庙门口赁了一处房屋居住,飞贼立爷从此变成了扎纸人的张瞎子。

县太爷和衙门口的官差没少照顾张瞎子,还时不常地送钱送东西,有什么破不了的案子,官府就请他出出主意、想想法子,张立三并非铁打的心肠,将心比心,该帮的就帮。他原本是做贼的,而且在这一行中被奉为翘楚,经过他的指点,十有八九可以破案,不过他也不是什么案子都理会,只对付败坏道上规矩的贼人。刘横顺在缉拿队的师父,曾是前清衙门口的公差,也跟张瞎子有交情,因此刘横顺得叫张瞎子一声师叔,以往没少和张瞎子学能耐。民间一直有个说法,张瞎子不仅扎彩糊纸人,还是个走阴差的,专拿九河下梢大庙不收小庙不留的孤魂野鬼!

2.

五月二十五分龙会这一天,刘横顺从火神庙警察所出来,走到半路遇上了张瞎子,不由得吓了一跳,瞎了几十年的张立三,怎么又睁开眼了?

张瞎子见了刘横顺也挺诧异,此处过往之人皆穿寿衣寿帽,你刘横顺一身警装来干什么?他问明经过告诉刘横顺,城隍庙前是条阴阳路,往来的皆为孤魂野鬼,你可不该上这儿来。民间传言不虚,张瞎子正是九河下梢的阴差。按照老时年间的说法,阴差和鬼差不同,鬼差也是鬼,阴差则是活人。因为尘世相隔,很多地方鬼差进不去,必须由活人充当的阴差去勾魂,带上阴阳路交给鬼差。天津城上一任阴差,是西门外法场的皮二狗两口子,由于一时贪财,放走了一个阴魂,遭了天谴雷劈,城中又不能没有干这个差事的人,从那时起,张瞎子就当上了城隍庙的阴差。

张瞎子知道刘横顺并非阴魂,而是生魂,不过再往前走,可就让鬼差拿去了,便在刘横顺身上一推,催促他赶紧回去:“常言道人死如灯灭,你手上的灯笼不灭,你仍是生魂,灯笼灭了即成亡魂,到时候再说什么也没用了,一路上不论碰见什么人、遇上什么事,切记护住灯笼,千万不可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