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第2/3页)

卫苏没有急着回答,看了秦湛一眼,慢悠悠的喝茶。秦湛无奈,看样子,卫苏是要他来替他们解惑了。

他清了清嗓子,“绥城是必争之地,你们都知道为了绥城的大型铜矿,有了它,秦国军队才会强大。而邺城看似无用,但其实确是蜀地出去的咽喉之地。咽喉之地捏在别人手里,自然如鲠在喉,所以邺城此次能归于秦国,也是必须的。”

谢灼早就将蜀地以及周边的地图记得烂熟于心了。此时听秦湛这么一说,结合着地图看来,邺城没什么特别的,却是一个三江汇合之地。

当初卫先生一来蜀地,就将船舶作坊之事交给了陶瑾,将船舶作坊与军备作坊并重。蜀地虽然山高路险,水路却四通八达,难怪卫先生会着重看待这一块了。

而邺城的三江汇合,蜀地的水路想要出去就必须要经过此地,难怪了,难怪了!

“我明白了。”谢灼想通了这一点,“如此说来,先生派大军前往绥城邺城,也并不只是威胁越国了?”先生估计早就预料到了今日越国的情状,明明用不上这些兵马,可还是动了这一大批军马,甚至将钟离大将军也派出去了,那就是别有所图了?

陶瑾看着他,他也想明白了邺城的水路咽喉,只是谢灼为何说出兵并非只是威胁?难不成先生还要动用这些兵马做些什么?

卫苏听了他的话,给他一个赞许的眼神,“你不妨说说我的下一步计划?”

他的计划只不过跟秦湛商议过,其他人根本就没有提及。谢灼皱眉苦思半晌,百思不得其解,始终想不透卫苏的用意。

最后只能放弃的摇摇头道:“先生神鬼莫测的手段,学生如何猜得出来,还请先生明示。”

卫苏哈哈大笑,“哪有什么神鬼莫测的手段?我也只不过大局观比一般人要多那么一点点而已。”卫苏谦虚了几句。

谢灼这话也说进了秦湛心里,秦湛心中得意,无论卫苏怎样,都是他喜欢的样子。这才与谢灼他们解释道:“绥城邺城的兵卒正是准备等绥城邺城到手之后就顺水路前往攻打邹国的桓城。”

“邹国?!”陶瑾惊讶出声。

谢灼早有心理准备,对于卫苏做出来的决定,哪怕先生就是要攻打邶国,他都已经不会大惊小怪的了。所以当秦湛说出邹国之时,他只不过愣了一下就想清楚了卫苏的想法。

邹国与秦国相临,一直以来,仗着邹国强大,没少欺负秦国。秦国也没办法,君弱国小,又有什么办法敢与之对抗?只能忍气吞声下去,赔偿割地称臣求和多不胜数。

现在卫先生要攻打邹国,那就是不打算再忍下去了?

那边陶瑾已经出声问道:“先生,邹国在诸侯国中已经算是中等的强国,我们秦国贸然出兵,能胜否?”

以弱国对强国,那岂不是用鸡蛋碰石头?

万一秦国败了,如今这欣欣向荣的形势,只怕就会一朝被打破,秦国想发展就更加难了。

陶瑾有些急切,想劝卫苏三思而后行。可以再晚几年,不只需要给两三年的时间,他都不会怕,因为到时候,他会交付出更多的武器。而秦国的军队也能更强大,那时候再出兵邹国,把握才会更大。

卫苏当然明白陶瑾的担心,不过他却不担心。秦国虽然还很弱,可是现在却更需要一场胜利。

“先生的意思,是想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谢灼说道。

“即便如此,也不可贸然为之,邹国与秦国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陶瑾反对。

卫苏却笑道:“阿瑾你不明白,邹国如今出兵却是一个时机。”他也不再绕弯子,“邹国去岁以来,国内一直旱情不断,而今又隐隐有蝗灾之难。他内里天灾,却一刻也没停止对秦国的打压挑衅。就在我们来蜀地之际,邹国于东面边地又发动了战争。这一次,他们的目的并非是小打小闹,我估计他们因为国内的灾祸,想要从秦国找补回来。”

秦湛接话道:“没错,目前邹国大军压境,寡人与先生商量了,唯有以战止战。”

“以战止战?”谢灼已经有些明悟了,“这么说来,我好像明白先生的意思了。也明白为何先生计划先谋取绥城邺城了。”

陶瑾看向他,他也不负所望,接着道:“先生准备大军从邺城水路绕后,称邹国毫无防备,出兵桓城。先生,我说得对吗?”

卫苏点点头,谢灼心思敏锐,机变力强,好好培养,以后前途不可限量。

“没错,邹国如今兵马重点都放在了秦国东边,万万不会想到秦国会从蜀地出兵。攻打他们南边的桓城,我们大军攻破桓城一路北上破城,可以直接攻打邹国王都。到时候邹国不得不调兵来防,他只要调动军队,秦国东境的压力就会骤减。届时我们再东境出兵,两面夹攻,邹国会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