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暂住(第3/5页)

当下,又扫了一眼,见方信虽然气度沉凝,但是那肌肤那面容,很明显才十六七岁的模样,他把卷子一放,就说着:“你还没有功名吧,那就先读西院,如是有空,也可去其他二院听听。”

“是,谢过大人。”方信立刻明白他的意思,应着。

本来进学,还需验证其学籍,但是有卢大人这一说,立刻就不一样了,任先生也就粗粗问了来路,就登记在案,交了一贯钱,问着:“那你是受住,还是择舍?”

也就是说,是服从学院安排,还是自己找房子,学院安排,却也是四人一舍,相对拥挤,但是择舍,就是那些独立的房子。

方信自然择舍,那独立的一间房,每年十两银子,方信立刻就交了。

交了钱,又恭谨地问了些话,任先生心情也是很好,回答了一些,原来这人姓名是任纪,考取了秀才,平时也就在书院为教席,得些钱米,待到科举时,再试着考取举人,因此对方信说着:“我观你文章,考取秀才,已经有了,但是还要细读精研,今年八月,正要应试。”

方信听了,应着:“是!”

考取秀才,在水平上,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是只怕自己身份已经泄露了,不过,古代交通不方便,如无特殊情况,追查起来也不方便吧!

方信如此想着,混入书院,也使调查难上一些,毕竟书院之地,并不是一般捕快所能进入调查的。

如果到了那时,还没有人找上门,考也无所谓,方信如此想着,府城中,有三万户,自己先一一走过吧,小户人家还可,房间不过十数米,这个距离应该直接能感应到,一天经过三百户,一个月就差不多有万户,先把小户人家跑完就是。

至于大户人家,庭院深深,等闲难以测明,也许要个身份,才可借故进入,方信思考着。

加入了清湾书院后,领了有这个标记的儒服,方信又买了一头青驴。

驴头大耳长,既可耕作,又可乘骑,价格相对马匹来说,便宜了许多,虽然跑得不快,但是对于城中慢腾腾跑着,却极是适宜。

马匹要伺候得好,食量很大,最关键的是,战马还要官府登记,受到许多注意。

因此,方信买了一头青驴,每天就坐在上面,一边还读着说,任凭它慢慢地沿着城区走着,时而感应着目标。

这个世界的清湾书院,倒还有些书籍,方信没有观看,因此也就一一读之,并且和原本的书籍进行消化。

开始时是一个人,过了半月有许,却多了一人,这人算是同学,叫郑名同,不知为何,一见之下,就与方信的关系就是甚好了,也时常跟了上去。

郑名同的家世不错,前来读书,也有着许多财货,他年纪也不大,少年心性,虽然读书还算刻苦,但是闲了,也就喜欢歌楼舞谢,倚翠偎红,或者出城绿水青山,闲茶浪酒。

方信与之熟悉后,二人就一起出游,方信也并不吝啬钱财,也想时时找些地方来感应,因此到处走走,倒也找不到了不少好地方好东西——深巷之内,时时有一些不起眼的店中,有特殊的味道和风味。

两人不时破些钱,找到了好地方,摆个小席,就吃得非常高兴,凭着兴趣,谁出谁付,倒也相得益彰。

时间过得非常快,转眼就是一月,方信已经走过了三分之一的城区,虽然明知在城中,却也没有直感,找不到夏语冰,有点郁闷。

七月中的一日,太阳照耀,甚是热,郑名同就对着方信说着:“我们各处走遍了许多地方,现在天气炎热,没甚景趣,不如今天去我张叔父家吧,他那里园林甚大,甚是清凉。”

方信无可无不可,随口问着:“你的张叔父是何人?我却不曾认得,怎好就这样冒失地去拜他?”

郑名同说着:“张家是我世交之家,张叔父名卓,官曾到一郡之守,也是正五品,年老回家,家资还算可以,我平时去看他,他是非常欢喜的,只是经常要考究些学问,方兄你学问不错,他一定会喜欢。”

还没有等方信回答,郑名同又说着:“叔父有二个儿子,都已经作了官,异地为官不能为孝,却极是寂寞,因此有合适的宾客,十分殷勤,而且平时好美食,留心饮馔,里面地厨师是有名的,别错过了。”

方信听了,也就笑地说:“真的如此的话,便一起拜见也好。”

两人于是都骑驴,并骑而行,观玩景致,一头说话,一头走路,直来到了一个街坊,到了一处高门,郑名同就说着:“到了,到了。”

大门之前,有二个高壮的家丁立于门前,见到了郑名同,却连忙笑地说:“原来是郑少爷,快快请进,老爷都挂念着你几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