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退步原来是向前(第7/8页)
一大早,贾士贞就走进了组织部的办公室。
听说韦旭为了刘义修的问题和卫炳乾有不同意见,贾士贞正准备和韦旭交换一下意见。来到韦旭办公室,韦旭还像刚来时那样,像部队的下级见到大首长,立即站起来,两脚一并,大声说:“首长好,首长您应该好好休息!”
贾士贞笑笑,说:“韦副部长,以后不要这样,地方不是部队。”
贾士贞感到韦旭面容憔悴,精神也有些委靡。
随后,贾士贞就找来卫炳乾,决定在公示市残联公选领导班子名单之前,他要和那些在民主推荐中被淘汰的人谈谈话。
这个决定,是贾士贞半夜里想到的。
解决干部“能上能下”的问题,已经提出来好多年了,然而,“能下”却是长期困扰干部制度改革的难题。一些干部只要不违法乱纪、被撤职开除,只要不是到了退休年龄,职级将终身保留,职位也很难挪动。长此以往,干部“能下”陷入僵局。僵局状况引发一个不争的事实: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等待提拔的队伍越排越长,可以升迁的职位越来越少,通过正常渠道晋升的机遇越来越小。于是,跑官要官者有之,买官卖官者有之,骗官杀官者也时而有之。
这种现状,贾士贞在省委组织部时就已经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许多厅局的领导们到了退休年龄又千方百计争取到省人大、省政协谋个徒有虚名的闲职,其实工资还在原单位,使用的专车还是原单位的;更有甚者,一些厅局也给这些人一个某某协会、某某理事会的头衔,也安排像样的办公室,天天有专车上下班。虽然名义上也“下”了,实质上并没有下。
现在贾士贞在酝酿新一轮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时,他不仅考虑怎样让“上”的渠道畅通和民主,同时也在思考“能下”的问题。
刘义修还只有五十一岁,这一轮民主推荐就把他从正处级领导职务的岗位上淘汰下来了,这不仅涉及到他以后怎么办的问题,同样为其他人也做出了样子。
于是贾士贞和卫炳乾驱车来到市残联。此时机关刚刚上班,市残联办公室和市民政局、文化局在一个院内。他们来到市残联的楼下,除了一个工人站在大厅里,不见上班的人。卫炳乾便问市残联领导来了没有,那位女同志上下打量着卫炳乾和贾士贞,说:“刘理事长昨天一天没到办公室来。”
卫炳乾取出手机,拨通了刘义修的电话,“喂,刘理事长吗?我是卫炳乾……你在哪儿?我?现在已经到你办公室一楼大厅了!”
刘义修一听说卫炳乾已经到了市残联,头脑一阵兴奋,不,应该说是喜忧参半!匆匆赶到单位,一进大门,居然看到贾士贞和卫炳乾站在那里,心里更加慌乱起来。卫副部长打电话时并未说贾部长也到市残联来。在这一瞬间,刘义修想到那天夜里他给卫炳乾打电话,为贾士贞的不幸而幸灾乐祸,现在当贾士贞活生生地出现在他眼前,他真的有些乱了方寸,脸上变了色,心脏怦怦跳了起来。贾士贞绝不是一个通常所说的市委组织部长,自从他来到西臾,就如同一阵旋风似的,刮得西臾大地天昏地暗。尽管他换出笑脸朝两位部长迎了上来,可他又觉得市委组织部长连招呼都不打,突然不期而至,这其中必有原因,特别是在这关键时刻。
刘义修那与众不同的向左梳的小分头看上去一丝不乱,他快步来到贾士贞面前,双手紧紧抓住贾士贞的右手,目光停在贾士贞的脸上,双手不停地抖着:“贾部长,您……您……大难不死,必……”
卫炳乾一听,感到刘义修说这话也太不得体了,急忙打断他的话:“怎么,刘理事长,你看人家民政局和文化局都上班了,只有你们……”
“卫副部长,大家都被弄得人心惶惶的……”
贾士贞并没留心这些细节,对于刘义修这个人,他并没有多少印象,也说不清见没见过面。如果不是因为市残联要换届,或许贾士贞并没想到把市残联领导班子作为公选的试点单位。
贾士贞看了刘义修一眼,突然想到刘义修当年身为一市之长的秘书那种盛气凌人的风采。主要领导的秘书向来在群众心目中有着特殊的位置,作为领导秘书的自我优越感,也是可以理解的。说实话,面前的这个正处级领导给他没有留下什么过多的印象,贾士贞从事组织工作前后算起来也有十年,他不喜欢以貌取人。他觉得一个人外貌是能看到的,而内心世界谁也看不清。
“刘理事长,”贾士贞显得十分谦逊,“到你办公室坐一会儿。”
刘义修急忙往楼梯退去,有些惊恐而又慌张地说:“请,二位部长请!”
上了二楼,办公室的门都紧紧关着,到处一片寂静。刘义修的心里顿时慌乱起来,开门时,右手抖得钥匙插了半天也没插进锁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