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最后的团圆宴(第4/5页)

唐天明跟着旋律,自顾自哼着,一边哼,一边想像着无边无际的高原,想像着那梦里的天堂。高原他是去过的,3年前,他曾陪湖东县委副书记高孟复到川西高原去慰问一个湖东支边教师。去年,由省驻京办组织,部分县驻京办主任专门组队去了香格里拉。在玉龙雪山脚下,在大理宁静的流水之中,唐天明一次次地沉醉着。他的诗人性情由此勃发,回来后,他曾写过一首小诗:

生命因为这高原,

而变得纯净;

人生因为那雪山,

而变得清洁!

到了市驻京办,容浩见唐天明后面跟着冷振武,稍稍顿了下,就道:“唐主任到了,我们这‘最有人情味的一天’就会变得‘更有人情味’了。”

唐天明笑笑,说:“人情味首先来自于人。容主任就是这人情味的核心哪!”

“哈哈,好!”

其他各县的驻京办主任也大致来了,只有仁义的刘梅还没到。容浩说:“打过电话了,正在路上。”

大家少不得问东问西,因为都是一个市的人,所以信息的共通性很大。谈话从市级领导开始,包括书记与市长的关系。湖西驻京办主任老鲁是公认的“探子”,消息最快,最多,也最灵。他习惯性地皱了下眉头,大家知道他要发布新消息了。果然,他开口道:“大家知道,市委书记阎志马上要走了吧,为什么要走?据说就是因为出了点事,他的夫人在省委那边吵得没办法。”

“还有这事?”焦会长凑近身子,问:“那夫人不也是省直的副厅吗?怎么还……”

“副厅就不吵了?这回出事,好像是在省城。阎志将那小的带到省城住下来了,不想被正房破获,抓了现行,而且拍了照片。”

“不会吧?”

“怎么不会?老容,你过来说说。”

容浩一副笑脸,点着头“哈哈”道:“这事,除了你老鲁清楚,我们谁还清楚?你说是,就是吧。你说不是,谁也不知道是不是。”

“这就像戏里唱的那样了,‘说是就是,不是也是;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唉!不说阎了。反正要走了。省计生委主任,专门管这事了,看他怎么……哈哈!要是真的研究起官员们的任职,还真颇有意思。”

市级领导说了,就转移到处级领导,特别是市直的干部。然后就是各县。每年的元宵节,不仅仅驻京办主任们团圆了,南州市的各级干部也在这驻京办内团圆了。互通有无,其实对驻京办主任们来说,意义重大。有时,你虽然是湖东的,是清风的,但在北京,你可能就代表着南州,甚至代表着江南。利益是一层层地往下再分配的,首先是省,其次是市,再是县。驻京办主任们所有的工作,事实上都是围绕着这些展开。可以在同一个层面上竞争,但不能与上一个层面竞争。换句话说,县与县之间可以争一个项目,但到了市一层,就得县与县联手,合作争一个项目。至于争到了再怎么分,那是后话。这是驻京办的风格,也是驻京办的传统。也正因为如此,驻京办在北京才形成了一个越滚越大的雪球,滚着滚着,所得利益就越来越多,而更多的人就会为这利益而吸附、依赖和堕落在其中。

清风的张会长侧过头问唐天明:“你们那宗……”

宗仁书记与张会长是同学,所以张会长与唐天明每次见面,都少不得要问宗仁的。唐天明道:“很好啊!”

“是吧?很好?”

冷振武在边上插话道:“是很好,说不定还要往上升呢!”

唐天明白了冷振武一眼,说:“管他呢。我们驻在北京,驻一天算一天。张会长,你那文化研究会很有意思,过几天我过去专门取经。要不,也在北京成立个湖东文化研究会驻京办,怎么样?”

“唐主任笑话我了。谁不知道唐主任是驻京办系统的秀才?文化研究会也好,流动工作站也好,不都是个形式?这次都在撤销之列。不过,老唐哪,这回可是在编不在编一锅端了。”

“端了好!清净。”

唐天明说着,外面听见停车的声音,循声望去,只见刘梅正下车。她穿着件白色的加长羽绒服,显得青春时尚又干净利落。容浩主任正在门边上,见着刘梅,就大声道:“刘主任,这么一屋子人可就等着你了。汤圆也凉了几次,再不来,可就不等了。”

刘梅笑着说:“我就是让大家多等等。等着急了,再吃汤圆,汤圆就更有味道!”

“还有一套理由。哈哈!”容浩吩咐厨房将汤圆上来了,大海碗,青色的,里面盛着白色的汤圆,颇有几分古典与旧日的气象。这做法也是南州的做法,用的是糯米,内里装有芝麻馅。咬一口,芝麻从里面流出来,香甜可口,绵软醇厚。这样的汤圆,就是在南州本地也很少见了。现在的饭店,吃的汤圆大多是现在的速冻汤圆,再怎么说,味道也不如这新鲜,更没有这地道。唐天明就喜欢这汤圆,每年他都是在一海碗外还得加上半碗的。他吃着,刘梅就坐在他的对面,却停着筷子。唐天明用目光问了下,刘梅低着头,夹了个汤圆,慢慢地啜着,然后吞了下去。而就在即将到达胃的一刻,似乎有什么正在拉着似的,汤圆停住了。她只好又使劲吞了下,汤圆才下去。这一使劲,她的脸发红了。再下来,她只好将汤圆先用筷子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然后再细细吞咽。也就是刚才汤圆那一停顿,让刘梅心里疼了一下。从去年开始,她就一直觉得胃不舒服,说去医院,也一直拖着。难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