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公开挑衅(第7/12页)

送行仪式上,市劳动局局长请他为大家讲几句话。他走上简易的主席台,面对着5000名外出务工人员,面对他们的家长,动情地说:“各位青年朋友们,今天我代表市委市政府来为你们送行,我的心情和你们的家长一样,既高兴,也难过。高兴的是,你们终于有了一次外出的机会,可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锻炼自己,磨砺人生,体现人生的价值。古人说得好,好男儿志在四方。趁着你们年轻,到外面闯荡闯荡,对你们以后的人生必有好处。当然,我们也担心,你们能不能适应南方的气候,能不能适应那里快节奏的生活?我想,这是对你们意志的一次大考验,如果能战胜自我,能经得起考验,必定为以后漫长的生活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我相信你们,相信你们会做到,也能做到。同时,也希望你们学有所成,将来再回到自己的城市,自己的故乡,来改变我们经济落后的面貌。等我们西川的经济强大了,我们的工厂增多了,不愁我们的子孙后代找不到工作,也不愁吸引不了外地的青年来我们这里打工。”

苏一玮的话一讲完,整个广场就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有的家长竟然抹起了眼泪。

回家的路上,苏一玮一直在想,他这样做究竟是对,还是错?从安置了这么多待业青年的角度说,他做了一件有益于西川老百姓的事。但是,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从西川的将来看,这无疑是西川的一次滑铁卢。作为一市之长的他,真有点愧对西川父老,但是,他又不得已而为之。

他又想起了丁有声奄奄一息的样子。这些天来,他的脑子里始终徘徊着丁有声的影子。他由此想到了生,想到了死,想到了活着的意义,也想到了舍与取,更想着趁自己在位时,干几件有意义的事,不求千古留名,但求今生无憾。

下午召开各单位一把手会议,主要是讨论确定在西川市推行公车改革的事项。

这一个阶段,苏一玮多次组织召开了市长办公会,成立了公车改革领导小组,他任组长,刘东阳和李家昌为副组长,几经讨论,拿出了一个公车改革暂行办法讨论稿。这次就是要提交大家讨论,在广泛征求大家意见的基础上最终形成方案,然后贯彻实施。

会议由苏一玮主持。看大家来齐了,苏一玮才说:“现在开会。在开会前,我有必要再强调一下纪律,我们每次开会,总有那么一两个人迟到,过去如此,今天仍然如此。你们诸位都是单位里的一把手,我不知道一个不守时的领导,如何带出一个纪律严明的队伍?你们都是领导者,我不再多说了,点到为止,下不为例。另外宣布一条纪律,请大家关了手机,有什么事回去打。”苏一玮说着掏出了自己的手机,关了机,然后放到了桌子上。过去已经养成一个坏习惯,每次开会,领导在上面讲,有人却在下面用手机同别人讲。苏一玮非常反感这一点,这像个啥?简直像个生产队,哪像政府官员的会议?他有时候也说几句,可是,说得轻了,他们不在乎,说得重了,他又觉得犯不着,一把手都不说,怕得罪人,我又何必招人烦?现在不同了,他是代市长,该说的就得说,看不惯的陋习就得让他们改。

等大家关了手机,他才说:“今天召集大家来,重点就是讨论我市公车改革的试行方案。我之所以下了这么大的决心,主要是这次去海滨招商引资对我的触动很大。我从我的老同学、海滨市市长刘信明那里了解到,海滨市共有六百多辆公车,公车改革后,每辆车可节约10万元,全市一年节约6000万。西川当然无法与经济发达的海滨比,他们的工资数额远远地高于我们,仅一个司机一年的工资福利加起来就是八九万,我们的只有两三万。当然,他们给在职公务员的补贴金也高,正处级每月的车补就相当于我的工资,这些我们做不到,但如果就按这种比例算下来,至少也能节约5万元。5万元也不是一个小数字,全市三百多辆公车,算下来也能节约一千多万,对于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区,一千多万能做多少事呀。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这是一份全国人大代表的调查报告,我不妨念给大家听听。调查显示,每年一辆公务车的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至少在6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了10万元。地方公车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6%~12%之间,有的地方甚至更高。公车私用的现象严重,公车使用中,办公事的仅占三分之一,有三分之一的是领导干部及家属私用,还有三分之一属于司机私用。同时,公车使用效率极低,造成了非常大的浪费。资料表明,社会其他运营车辆每万公里运行成本为8215元,党政机关则高达数万元;每辆出租车的使用效率为公车的5倍,而运营成本仅为公车的13%左右。这份人大代表联名提交的提案还提到,威海市于2004年9月进行了公车改革,是全国第一个进行公车改革的地级市。威海市有公车350辆,车改后节约交通费用1800万元,平均每辆车节约资金近5万元,节约比例近41%,改革成效显而易见。同志们,这些调查数据,也许更能帮助我们痛下公车改革的决心。现在有的部门领导工作上不攀比,却在公车上攀比成风,你买一辆奥迪,我就想办法买一辆比你更好的,超编制、超标配备使用轿车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了,这种屁股底下的腐败,已经到了非遏制不可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