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回家(第4/5页)

“阿辞,你的意思是?”

“我们不妨顺着他,他不是想出城吗?咱们就成全他!”楚辞勾唇一笑,这人畜无害的样子让许征都有些发毛了。他这个弟子啊,春秋都要治成精了……

第二天早上,两边的城门贴出告示,说由于此案一直不能告破,封城也不是长久之计,故从今日起开始解禁,百姓们可以像以往那样,自由进出阳信府城。

在开放城门的那天傍晚,赖二就在城外三里亭处被缉拿归案。那时,他身上还有伪装,幸而那些衙差们都将他的长相记得清清楚楚,这才没让他逃脱了。

轰动一时的钟家灭门案就此告破,许征判了二人斩立决,案宗和口供等东西已备好,就等着送到刑部,再由刑部复审之后发文批示,同时任命监斩官,才可行刑。

许征在期限内破了大案,得到了巡抚大人的大肆赞扬。许征也没有贪功,他直言此案全有赖于楚辞的帮助,能告破此案,他功不可没。巡抚大人是知道楚辞的,恰好他在京城的靠山对楚辞印象不错,所以巡抚大人呈了一份折子上去,递交到刑部尚书的手上。在奏折中,他将楚辞夸了又夸,就差说他就是再世包青天了。

刑部尚书接到奏折时还以为只是普通的折子,没想到打开一看竟是一宗离奇大案。他将整个案子完整看下来后,对破案之人产生了很大的好奇心。再往下看,他发现了楚辞的名字,顿时心里有些惊讶。这楚司业年纪轻轻,不仅才智过人,善于育人,就连这破案方面,他也有涉猎,真是了不得啊!想到皇上对楚辞的重视,刑部尚书决定,明日早朝之时,他一定要把这个案子拿出来说一说,顺便夸一夸这位楚大人。

……

第二日的大朝,朝中所有六品以上京官均要上朝听政。

当天和帝坐下后,六部大臣纷纷发言。

礼部尚书将今年国子监通过廷试殿试的名单列了出来呈给天和帝,天和帝接过一看,这上面有好几个就是当初三国文会的预选人,当时楚辞说他们品学兼优,日后一定会成为大魏朝的栋梁之才。天和帝想到楚辞,心里唏嘘不已,看过之后便让吏部尚书给他们分配好岗位。

礼部尚书和吏部尚书退下之后,户部尚书又站了出来,他将拟好的关于太常县开通港口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计划书递了上去,这份计划书是褚英按照楚辞的设想写出来的,天和帝打开后,一眼就看见了署在下面众多名字之中楚辞的名字,他也没心情再看下去,抱着对楚辞莫名的信任感。天和帝点头批准了这份计划书,然后又命工部尚书上前,让他们配合户部行事。

这二部退下之后,刑部尚书又上前来了。他将发生在阳信府的大案说了一遍,其中又不免提到了楚辞的名字,他便将楚辞夸了又夸,其中好些词语,都是照搬西江巡抚折子上的。

天和帝在龙椅上面有些坐立不安,他突然觉得,把楚辞派到南闽省去治理学风,是一件十分愚蠢的事情,这样的人才不留在身边,反而打发的远远的,任谁也干不出这事啊!

距楚辞离开已有月余了,这一个月里,天和帝竟然觉得京城有些无聊了。再没有一个新鲜主意层出不穷,口舌又伶俐的臣子能让他在繁重的政务之余放松一下了。而且自他走后,朝堂之上又恢复到以往沉闷又无趣的样子。

楚辞这个人虽然只在京城当了大半年官,可是留给大家的东西却多不胜数,他用这些东西强势地在人们心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人想忘记他都难。就像今天上朝一样,六部之中,有三部的折子都和楚辞有关。

待刑部尚书回到位子上,又一个声音响起。天和帝本以为这次总和楚辞没有关系了,但没想到,还是和他有关。不过,是和他被指派去的地方有关。

“臣,有本要奏!”兵部尚书跨了出来。

“准奏!”

“近日闽地水师在巡防周边海域之时,发现了一些没有大魏和周边列国标志的船只,这些船只俱是两头尖翘,行船时速度十分快,一看见我大魏军船便绕道,这么久了,竟一直不能查探清楚他们的底细。”

“竟有此事?”天和帝脸色凝重,“他们的衣着打扮也看不清吗?”

“这些人十分小心,在距离军船很远的地方就会掉头。军船也曾追过几次,可每次都会让他们逃脱了。”

“给祝威去信,让他这段时间加强巡逻,莫要让人趁虚而入。这群人来历不明,恐对我大魏不利啊。”

“是。圣上,还有一件事,恐怕也与他们有关。”

“何事?”

“近日闽地多个靠海的村子都有水匪的痕迹,被劫的村子轻则破财,重则被打成重伤。此事本该由当地县衙处置,可这事就发生在闽地水师发现这些船只之后。所以闽地水师元帅祝威怀疑,此事与他们脱不了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