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第3/5页)

这条船的主人是经常出海的老渔民,也说她是个有运道的。

这一条船是一对夫妻持有的,经常一起出海,没有那么多禁忌,在很多地方,女的是不让上船的,说是会带来恶运。

就是看到这一对夫妻在船上,苏茴才会去问他们方不方便带他们几个出海转一圈,听到了她愿意付出的报酬,他们很爽快的就同意了。

让张卫国和苏仲都好好的过了一把瘾。

在回程的时候,张卫国还下海去游了几圈,很快就上来了,他不小心喝了一口海水,那个滋味。

他们回去,在海边捡了几个留作纪念的贝壳和海螺,拿着刚刚下网捕到的留下来的大鱼,还在码头上买了不少别的新鲜海鲜,满载而归。

海鲜做起来很简单,复杂的张卫国也不会。

不是清蒸,就是红烧,香煎。

清蒸的最多。

原汁原味。

……

张卫国放假了,唐科平也不是那种特别严苛的人,他给大家都放了一天假,他们连续忙碌了这么久,也该休息休息。

大部分人都没有乖乖的待在旅馆里面,而是三三两两的出去了,跟调研的时候不一样,调研的时候大家心里都记着事,现在他们可以放缓了步调,慢悠悠的、仔细的观察路边的情况,看到路边有什么美食,也会很自然的停下来,看到这个煎饼果子,好香,买一个尝尝,这个水果串看上去也新鲜,来一个解渴,这个烤肉串,不错,来两根……

他们基本上都是扶着肚子回来的,这些大多不贵,就是囊中羞涩的学生,凭着补贴,也能把自己吃得肚圆。

除了吃的,就是各种“特产”了。

比如说手表,这里买种类多,价格便宜,不用票,任你挑选!

在首都,供销社绝大多数东西都需要票的。

这种工业品票还不好拿,一年也不一定能发一张。

休息了一天,苏仲很快又坐上了火车,他要继续赚钱,把自己的服装店的摊子支撑起来。

张卫国也回到了调研的小队伍里,跟着老师继续在这里兜兜转转忙碌。

这期间,张卫国有一次偶然看到了王海雯王姨过来找唐老师,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他跟苏茴提了一嘴,苏茴点点头表示知道了,就没管了。

如果有什么需要她帮忙的话,她会直接说。

张卫国在这里买了不少的东西,都是一些小玩意儿,这里有不少的小商品,价格不贵,很吸引人。

他打算带回首都去送给同学朋友做手信。

收集到了足够的数据,他们就打算回首都了。

那时候苏仲不在,苏茴是在的,但没有去送,他们这么多人,而且都这么大了,不用她送了。

她提前准备好了一些吃的用的东西让他带回去,大包小包的,在一众老师同学中并不会太显眼,因为在这里就连他两个老师都忍不住买了不少的东西,包裹鼓鼓囊囊。

严路买了一台进口的冰箱,还有的买了录音机,谁也别笑谁。

难得来一次这里,这里有些东西在首都确实很少见,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在这里不仅品种丰富,货源也相对更加的充足,价格也合适,不买的话总感觉吃亏了。

在张卫国调研期间,苏茴是跟首都那边通了一次电话的,张安国和张定国他们很羡慕二哥,二哥可以跟着老师他们一起去妈妈那里。

真好啊。

他们也想去看看妈妈的厂,看看那里的房子。

他们也有一段时间没有看到妈妈了,妈妈说年前才回来。

仔细算一算,时间不会太久了,但是妈妈也不会在这里待太长时间,年过去了,妈妈又要回了南方了吧,不过,今年这个年一过,大哥和二哥都要实习,不知道他们会被分去哪里实习,妈妈可能会留长一点时间,了解了他们的分配之后才离开吧。

张保国在这时候收到了刘维志的来信,张保国在第二次高考的时候参加高考,并且以自己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首屈一指的军校,刘维志却是根本不指望高考了,他学的知识都还给了老师,不过他也知道,多学点对自己有好处。

尽量去学。

如果部队里有什么讲座、知识会议要开,只要自己时间来得及,从来不会落下,也学到了不少有用的。

这一头张保国在学校里面像一块海绵一样疯狂的吸收着各种知识,刘维志他已经上过战场了,有的时候不方便通信,他就会相当一段时间跟张保国断了联络。

这一次,他写给了张保国一封信,跟上一次隔了有半年,信上没有提为什么这么久才回信,他知道张保国能理解。

信上罗里吧嗦的跟往常一样,不过这一次,信上多了一些在张保国看来有些类似遗言的信息,说什么当军人有觉悟,要是他不幸有个万一,到时候他帮他照看一二他家里,他爸妈就只有他一个儿子,他要是没了,他爸妈肯定会十分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