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恢复(第2/4页)
相比之下倒是祁放这个当事人最淡定,只在检验组来的前一晚,拥着严雪出了半天神。
严雪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也不说话,两人静静靠在一起,第二天祁放收拾一新去了单位。
东西一上手,两位拖拉机手就觉察出了不同,尤其是开惯了老集材50的那位唐师傅。
这台经过祁放改装的新集材50起步显然要更快,噪音也比老集材50要小。
怕对比不够准确,长山本县那位老拖拉机手也来了,一见也有些意外,“起步快了不少。”
同样是静液压系统,当初那一批可没有这效果,单这一点,祁放这个显然就要比当初那个强。
而且这台县里已经试验过一阵,并没有出现不耐低温的情况,至少稳定性也是过关的。
几个工程师看过报告,倒是了解得更多,“减了几个控制阀,能量传递过程中损耗更小了。”
“按理说闭式回路本就比开式回路反应快,之前那个并没有发挥出来。”
“机器好像也比之前的灵活,”有人问长山县那位老拖拉机手,“集材50以前没这么灵活吧?”
“没有。”老拖拉机手回得十分实诚,正在试开的唐师傅感觉还要更明显,甚至都有些不适应了。
明明是已经开过七八年的老机器,很多部件都有磨损,上手却比新机器灵敏度还要高。
有时候他根据经验,觉得还要加大一些,机器却轻轻松松就过去了,反而让他觉得没有以前的好控制。
不过这主要是不适应的原因,要是开习惯了,效率绝对比以前的更高。
还有牵引力,竟然也提升了一些,拖动另一台机器时,能明显感觉到比以前轻松。
唐师傅从拖拉机上下来的时候,表情颇为复杂,尤其多看了眼那个静静站在一边的年轻人。
上次用静液压的配件改液压,他就觉得很惊讶了,没想到这次不是改,性能竟能提升这么多。
省拖那位因为是专门做测试的,除了感觉,还报出了相对精确的数据,“性能确实提升了不少。”
这就让人很振奋了,国内在工程机械上的技术已经停滞了许多年,最大的突破也只是提升提升马力。
但提升马力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还会加大能耗,所以生产集材50的松拖68年就研发出了80马力的集材80,却一直没有投入生产。
祁放这个静液压系统就不一样了,在同等马力的情况下大幅度提升了性能,绝对是一项巨大的技术突破。
众人看过测试,立马就借机械厂的地方开了一个探讨会,将一些还搞不太懂的地方一一向祁放问询。
祁放对答如流,甚至都没有看一眼资料,显然那些复杂的理论精确的数据全都装在他脑子里。
省拖的几位工程师边听边点头,还有人记起了笔记,机械厂的人听着就有些费劲了,很多东西根本听不懂。
散会的时候,洪师傅忍不住跟人感慨:“还是得多读书,多学习啊,人家这脑子转得确实快。”
也就下面什么都不知道的嚷嚷着读书无用,他们这些搞技术的哪个不得多学点东西?
省拖的工程师这边,散会后也一时难以平静,尤其是专做液压系统的谢工程师。
这个项目已经叫停好多年了,没想到有一天居然能研发成,还不是哪个研究所研发成的,而是一个机械厂的小工程师。
而且一度被批判为无用的东西竟然能提升这么多性能,这哪里是无用?分明非常有用。
省拖的总工程师沉吟半晌,“这个要做大规模实践测试,你们县恐怕没这条件,把人借到我们省拖来吧。”
机械厂毕竟只有生产配件的能力,不像省拖,每年都能生产上万台拖拉机。
如果后续测试没问题,对于省拖来说也是一件好事,他可以跟厂里申请,专门拨点人手和资金来做。
别说东西是祁放一个人研究出来的,机械厂根本没参与。就算参与了,他们也确实支撑不起后续的测试,自然没话说,很快借调祁放到省拖的通知就传了下来。
祁放回去和严雪说:“我这次去,可能要挺长时间才能回。”毕竟省城离长山有些远,一来一回要一天多。
严雪只是弯起眼,“那你离为老师正名不是更近了一步?”听得祁放拥了她,半晌都没说话。
虽说祁放不知道,哪怕他什么都不做,再等个几年苏常青同样会平反。
但只是偌大平反名单中毫不起眼的一个,还是被人以郑重的态度重新翻案,他一定更想要后者。
严雪把头靠在了祁放怀里,“你去吧,我在家等着你,等着你和老师的好消息。”
第二天,祁放乘火车去往省城,一到省拖,立即马不停蹄投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