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指导(第3/4页)

严雪也笑,“是啊,再不走,我怕咱俩脑袋里这点东西得全被掏出去,给掏空了。”

听得周文慧更加忍俊不禁,就是没想到她们这边被人盛情招待,晚回去了两天,郭长安和郎月娥那边竟然也晚了。

庄启祥问起,郭长安倒是波澜不惊,“看到去的是我们,东沟那边有点意见,不过已经解决了。”

中心上过报纸的只有严雪,众人也只认严雪,看到去的是郭长安和郎月娥,难免有些怀疑。

不过郭长安这几年跟着严雪可不是白混的,一去就抓出几个问题,还各个都抓在点子上。

他自身技术又确实过硬,别看手脚不便,眼却跟尺子一样,多一毫米少一毫米一眼就能看出来。

众人从一开始的怀疑,到后来的心服口服,等两人要走时,已经完全变成佩服了。

后来东沟镇林业局那位书记给庄启祥打电话,还说起郭长安,“也是金川出来的吧?真看不出来。”

庄启祥倒是已经习惯了,“没有过硬的技术,也不敢派去指导你们种植。”

从两个镇回来,几人才整理了下剩余的菌种,看了看培育中心这边的接种进度。

今年的菌种对比已经做到了第五代,五代菌种退化严重,抗杂菌能力也差,已经不适合再作为菌种来培养。

高带娣早就是熟练工了,在他们不在这段时间将对比菌种全部接种好,按区域做了划分。

再就是卖给各镇林场剩下的,一共不到1000瓶,严雪暂时没动,留着万一哪个林场的基地需要补种。

菌种接种早期发现有杂菌滋生,又严重到必须清理掉钻孔,其实是可以补种的。

补种的出耳会晚一些,但不影响后续第二年、第三年,总比就那么空着,连续三年都减产要强。

果然后面澄水和东沟又在他们这边补了些,一共500多瓶,倒是五岗那边没有补。

这样就只剩下200来瓶,严雪想了想,问周文慧:“各镇的罐头瓶已经全送回来了吧?”

因为罐头瓶是要重复使用的,各镇林业局在将菌种拉走时,都会交一笔押金,等罐头瓶送回来了再退还。

这笔钱也是要走账的,周文慧最清楚,“都送回来了,破损了100来个,已经从押金里面扣出去了。”

“那将这些罐头瓶洗出来一些,我有用。”严雪想了想,“就先洗出来两千个。”

郭长安当时也在清点菌种,闻言问了句:“是要做啥实验吗?”

“算是吧。”严雪说,“我是在想既然木头能种出来,锯末子能不能种。”

“锯末子?”这郭长安着实有些没想到。

“对啊,锯末子不也是木头,虽然是碎的,而且咱们培育原种和栽培种用的就是锯末子。”

其实严雪是想试试能不能用罐头瓶模拟出吊袋种植,毕竟之前培育原种和栽培种,她就用罐头瓶代替了塑料袋。

但这个她自己都不是很有把握,就更别提其他人了,庄启祥一听,更是觉得匪夷所思,“用锯末子种木耳?木耳这玩意儿不是都长在木头上吗?”

野生木耳就是长在木头上的,用木头种木耳大家能理解,换成锯末子,可没人想到它们成分其实是一样的。

严雪倒是知道用锯末子种植木耳确实可行,后来的吊袋种植就是。而且生长周期短,产量高,只是口感和营养价值差。

当然这些都不能说,“我就是想试试,毕竟锯末子也是木头锯出来的,之前培养菌种也能用。”

她和庄启祥商量,“正好咱们有没卖完的菌种,怎么都得种了,不然就浪费了。相比木头,还是锯末子更好弄,种起来也不占地方。”

吊袋种植相比段木种植最大的两个优势,就是原材料便宜易得,且空间使用率高,在室内就能种。

他们培育中心有大量的培育室,具备这个尝试种植的条件,严雪也不想四月份菌种一卖完,自己就没了事做。

而且段木种植有一个大限制,就是得用天然木材,林场的树头有限,早晚有不够用的时候,还不好专门为了种木耳伐木。

毕竟这时代林子都是国家的,不像后来承包给个人,可以专门种植适合用来种木耳的树种,定期砍伐。

庄启祥思虑再三,还是决定让严雪试试,怎么说种植木耳也是严雪想出来的。

而且这些菌种不种,确实就浪费了,要种还得弄木头,不像锯末子,中心就有现成的。

很快2000个罐头瓶就被清洗出来,高压灭菌,装进了78%的锯末子、21%的米糠和1%的蔗糖。

和原种、栽培种的培养基比起来换了一种材料,但严雪其实也只知道配比,不清楚菌丝跟子实体的生长条件差在哪。

这就得慢慢试了,在那之前,中心众人倒是先听到了一个消息,柳湖镇林业局今年恐怕要不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