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拍风月片的跑了
◎更新送上◎
盛悠然最近的事业, 搞的红红火火,江海也跟着自家老大忙碌起来。
自从盛悠然把电动缝纫机的事情,交给江海负责后, 江海每天都在和涂老板还有李同志打交道不说, 还要抽空去检查段家工厂生产出来的缝纫机。
“盛老板啊,自从有了电动缝纫机,我们厂子里的生产速度那是坐上了飞机大炮。”
李同志来和盛悠然开会的时候,整个人都是红光满面, 精神洋溢的:“这机器就是不知道累,一天到晚都在哒哒哒的生产。机器技术提高了以后,对工人的技术要求也大大的降低了。”
李同志那个高兴啊, 从前要培养一个熟练的缝纫女工,最少要一个星期。对于要求高点的裁剪或者整衣缝纫的女工,那更是要培训半个多月左右。
现在有了电动缝纫机,缝纫女工可以说是坐上去就能上手。
以前厂子生产效益慢, 遇到一些外贸大单都不敢去抢、去接。
现在不一样了, 厂子的生产效益提上去。遇到大单, 李同志就跟‘饿虎扑食’一般的冲上去抢。
“这个月我都抢到两个大单了。”李同志笑容满面的给盛悠然报喜,还掏出个红包递给了盛悠然:“来来来, 盛老板, 这是我封给你的利事呀。”
利事两个字,李同志还是用蹩脚的粤语说出来的。
“希望我们以后, 都事事顺利。”李同志觉得粤语中对红包的称呼真不错, 利事、利事, 能够给人顺顺利利的带来利益。
“那就谢谢李同志了。”盛悠然笑容明媚的接过利事, 发现里面放的是华币。
钱不多, 代表月月红的十二块钱, 主要是发利事讨个好彩头。
“好久没看到华币了。”盛悠然一脸亲切的说,在港城用的都是港币和美金,华币几乎看不到:“这是祖国的钱,我要好好放在钱包里,收藏收起来。”
钱后来被盛悠然折成了心形,保存在钱包里。
李同志看盛悠然这么喜欢,也很高兴。
他是土生土长的北方人,被派来港城建厂子,搞外贸生产。
工作一开始也不顺利,又要操着蹩脚的粤语和英文和港城人打交道。
别看李同志表面大大方方的,可是在人生地不熟的港督,他每次生意遇到挫折的时候,心里总是憋闷,堵着一口气不上不下。
所以他一开始才会被于慧莹骗,毕竟能在过海后,碰到以前在祖国合作了解过的生意人,这让李同志心里天然就对于慧莹多了几分亲近。
这也是很多去外地或者国外讨生活的人,很容易就被同乡欺骗的原因。
虽然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可是往往被骗的倾家荡产或者失去生命的灾祸,也都是自己人干的。
所以被盛悠然提醒过后,李同志后来对老乡都有了戒备心。
但是在盛悠然面前,李同志的戒备心都换成了信任。
这也不是李同志‘傻白甜’,而是自从和盛悠然合作后,他就从多方面去打听过盛悠然。
发现盛悠然比传闻中的更勇猛讲义气,他自己和盛悠然相处这段时间,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厂子里的生意那是蒸蒸日上。
和于慧莹合作,李同志要垫付生产资金,原本连工人工资都差点发不出来。可是现在,工人们不仅工资上涨了,他还能给工人们发绩效奖。
这种天翻地覆的变化,让李同志不仅信任盛悠然,还十分拥护盛悠然。
“那些设计图和先进的生产理念,也被人带回老家了。咱们老家的制衣厂,也在进行改革生产了。”李同志还给盛悠然带来了一个好消息:“这下好了,原本落后的生产技术,被改革后,咱们的生产也能赶美超英。”
“那可真是太好了。”盛悠然喜闻乐见。
穿越到五十年代,她能利用自己的所见所闻,为祖国和家乡做点贡献,她肯定一万个愿意的。
“就是不知道回去教生产技术的技术人员,以后还回不回港城?”盛悠然多嘴问了一句。
因为她总能担心这六十年代的严峻形势,担心自己认识的人和内地牵扯太深,以后怕人遭殃。
“来,当然来了。”李同志笑着说:“他可是我的得力骨干,以后还要跟着我在港城打天下。”想到什么开心的事,李同志笑的非常灿烂:“他这次回去,还帮忙把我和他的家人都接过来。”
李同志以后要扎根在港城的,总不能和家人分开。
所以上面是同意他和那些扎根在港城的技术人员,都把家人带来港城,一家团聚的。
时代的变化,很少人能看透。
但大家活在当下的时候,都在努力把日子过好。
知道李同志他们能避开以后的严峻形势,盛悠然在心底为他们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