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第2/3页)

平王在通州的声望很高,梁靖带人前去时还遇到了点阻力,幸好皇帝威严更甚,没人想担谋反的罪名,那点阻力也就不成事。入了平王府,平王书房内的暗格中很多书信都没来得及销毁,梁靖掀开看了。

其中就有关于艰难河堤决口的事。

康王和平王说起江南水灾,可以利用这件事把静王和秦昭拉下水。

平王那边的诡谲之士便一不做二不休出了个馊主意,让人把河堤给炸毁了,那时正逢太子对静王等人处处逼迫。这么做的本意是想让静王、秦昭和太子相互怀疑,相互攀咬。

这一炸把后路也给炸了。

康王没想到平王会这么做,两人还在信中吵了起来。

平王也没想到自己身边竟有这般鬼才,又没办法说不是自己的主意。

事已至此,只能往前不能后路,为了让事情看起来更加迷离,平王事后还派人炸了第二次。

这样只会加深误会。

谁曾想半路杀出来个萧宴宁,事情走向就诡异起来。

攀咬是攀咬了,怀疑也怀疑了,但三方竟然没打起来。

事后平王还称萧宴宁是搅屎棍。

就把所有书信全部封箱。

面对这些证据,平王想抵赖都不行。

他哪怕一言不发,照样能治他的罪。

情况和萧宴宁当天所猜测的大差不差,这些年平王和几个皇子都有书信往来。

平王和太子之间是寻常书信,同康王、瑞王的书信都在暗格中,里面难免要提及一些敏感的话题。安王不怎么写信,每次逢年过节都是送点明面上的东西,慎王则把平王当做记忆中的长辈,问候之言有些亲近。

因为蒋太后的关系,平王和静王的书信来往,除了亲近,还有指点。

皇帝把平王的证词掀开看了两眼,又随手放下。

皇帝看向秦追和杜检:“徐渊和袁古方那里查的怎么样了?”

秦追和杜检上一步禀告。

袁古方和徐渊一样,蒋太后生辰当天直接被扣押入狱,且家人被分别关押审讯,证词上自然会有不同处。

秦追道:“臣同杜大人奉命查义勇侯自尽认罪之事,袁大人承认义勇侯自尽前,她确实私下单独见过义勇侯,义勇侯在他的劝说下担了所有的责任。”

不承认也没办法,康王都被抓了。

袁古方这个康王岳父死守着秘密又能如何,况且事发突然,他入了宫就没再回家,一些秘密很容易就搜查出来了。

皇帝没吭声,他是万万没想到康王还真和义勇侯府有牵扯,如果康王没被发现,那太子死后,康王清清白白,哪怕身体不好,也会有朝臣推举他。

康王表面看起来身体不好,人又无害,可私下里不知道抓住了多少人的把柄,又在不动声色间拿捏住了多少人的弱点,不知道挑动过多少人心中的不平。义勇侯府想更进一步,再也没有比从龙之功更好。

康王隐藏在暗处,背后又有平王支持,一步险棋换一步登天。

皇帝看着袁古方的证词,他闭了闭眼,又道:“徐渊呢?”

“徐大人家有不孝子。”秦追轻声说。

徐渊一心想做纯臣,然而他家有人犯了死罪,正好被康王拿捏住把柄。

徐渊不想儿子死,只能一步错步步错。

康王用安王的事把静王他们推到明面上,他在暗中等着静王他们和太子打擂台,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如果没有萧宴宁,他的计划可能就成功了,毕竟就算是太子,到了最后想到了防备萧宴宁都没想过防备康王。

康王实在太过无害了,他低调不起眼,却很会拿捏人心,把那些官员收拢在一起,不知不觉中为他所用。

皇帝因康王神色晦暗不明。

萧宴宁看着地面,康王从小身体不好,裴德妃从小就对他期望甚深,很多时候康王就算是病了,还在挂念着读书,生怕自己落下功课。

康王对皇位的执念可以说远高其他兄弟。

皇帝道:“快过年了,这些糟心事年后在处理吧。”

秦追和户部尚书杜检相互看了一眼,他们都怕夜长梦多。

杜检心里琢磨着,要不要逼皇帝一把,如今事实清楚,把人留到年后又能如何。

逼皇帝做个决定,说不定还能卖个好给萧宴宁。

一代皇帝一代臣,如今他也要为杜家的子孙着想。

只是还没等杜检开口,萧宴宁道:“父皇,三哥既然是冤枉的,那把他给放了吧。”

安王在诏狱都快蹲出花来了,现在有了证据证明他是被人陷害,再不放说不过去。

皇帝看着他没有说话,萧宴宁又道:“平王叔被抓,通州有些不平静,东海怕是会趁机而动,三哥将帅之才,不如让三哥前去通州震慑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