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安王率领大军离京两个多月就到了年底。

京城是远离战火之地,永远都那么热闹、繁华。一年到头,老百姓在冬日难得有几分休闲的时间,每逢新年,心情都同以往不一样,充满了等待、期盼。

为了来年有个好兆头,每家每户脸上都挂着笑意,以最大的诚意准备着年货。

宫外的老百姓和以往一样都在努力过个好年,走亲访友,热热闹闹团团圆圆。

相比之下,宫里则是一切从简。

皇帝在除夕夜同两宫太后、各宫妃嫔和皇子公主们吃了顿团圆饭,期间没有丝竹管弦声。这个年,皇帝因挂念西疆战事心不在焉,为了表面上的和谐,大家偶然举杯相庆,互相说着吉祥话,一场团圆宴很快就结束了。

这两年大年初一一般都是太子代替皇帝祭祖,这次皇帝亲自前去祭祖,他表情慎重且诚恳,心里祈求着老祖宗保佑安王这一仗能顺利收回青州。

打仗并不是随口说出去的一句空话,往往需要举全国之力才能撑得住。

兵马、粮草、人心缺一不可。

当年大齐三面遭敌,形势万分严峻,朝堂内外压力重重,青州城久攻不下。皇帝想继续打,然而粮草供不上,边关死伤无数,还需要抽调青年壮汉前去服兵役。

大多数人未接受训练,上了战场只能是白白送死。

最后大齐弃青州而不顾。

从此青州成了皇帝的心上疤,表面结痂,里面却一直还在流血。

如今这一仗,东海和南疆那边无异动,只需威慑无需动武,所有供需紧着西疆而去。

皇帝自然希望这一仗能尽快结束。

战乱结束的早,伤亡就少,代价就小。

皇帝现在所有的心思都放在西疆那边,有关战况的折子都是由专人直接送到宫里。

打仗也不是说大军到了就能立刻上战场,还需要做一番准备、部署。就算到了战场,从将军到队兵都有必胜的信念,可双方交战时也不一定能够确保自己这一方就能够胜利。

打仗,包含了太多不确定的因素。

身在战场,耳边都是厮杀之声,也许前一秒还在和自己共同进退的人,下一秒就会死在了敌人的刀箭之下。

西疆的消息也不是时时刻刻都能被京城了解,有那么远的距离,即便是累死千里马,消息也有滞后性。

送到皇帝手中的战报,今天有好消息明天也许就是坏消息。

皇帝的心情随着战报的变化而变化。

大军数十万,打仗期间不可能和家人联系。

很多时候,人在那里就跟失踪了一样,让人完全得不到半分消息。

梁靖也一样,入了营,就跟一滴水滴入了大海之中,想要找到痕迹,谈何容易。

萧宴宁也不知道自己当初未能劝阻梁靖是对是错,梁靖还是个没长大的孩子。上辈子,他这个年龄,在打工,有时会饿着肚子想明天吃什么。那样的日子很苦,可那样的日子完全没法和梁靖所面临的境地比。

他只是肚子饿,梁靖却在生死间徘徊。

如果梁靖平安无事,一切都好,如果……不,没有第二种如果。

萧宴宁望着天,心想,这一仗,大齐必赢。

每当西北大营有什么好消息,萧宴宁都默认没有消息的梁靖也在这个好消息里面。

听到这些,他尽量出宫去一趟梁府。

他第一次去的时候,霍氏很是惊讶。

她知道梁靖和萧宴宁的关系很好,可现在梁靖远在西疆,本以为萧宴宁再次出现在梁府会是梁靖回京之后,没想到这么快她就再次见到了七皇子。

萧宴宁看出霍氏眼中的惊讶,他道:“梁靖让我有空来看看你。”

这话是他胡编的,梁靖当然不可能说这种话。别看梁靖平日里好像很呆很傻的样子,好像只知道练武,对一些事,他心里门清的很。

两人关系再好,萧宴宁也是皇子,梁靖不可能要求一个皇子来梁府替他照看母亲。

萧宴宁这么做了,只是他想这么做。

霍氏倒是没想这么多,她还以为真是梁靖提出的要求,毕竟梁靖在萧宴宁跟前一直没大没小,有时还喊萧宴宁哥哥。第一次听到这个称呼时,霍氏被吓得面如土色。

和皇子称兄道弟的这般理所当然,梁靖真是京城第一人。

事后了解,梁靖也只是在无人的时候喊那么一声,霍氏放下心的同时还是叮嘱着梁靖,让他记住身份,要知进退。

听萧宴宁说是梁靖的拜托,霍氏忙:“梁靖胡闹惯了,有些不知分寸,还望七皇子莫放在心上。”

“我们关系好,我怎么会同他计较这些。”萧宴宁语气平淡自然,他不想在这件事上多说什么,很自然地转移了话题,说起了西疆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