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第5/10页)

王雪娇在保镖和翻译的跟随下,去探访了几个平民住的地方,他们的日常就是吃土吃草,但确实不吃鱼。

他们觉得海洋生物很恶心是一回事,确实没有条件打鱼是另一回事。

海地刚被西方殖民者发现的时候,还有60%的森林,然后砍砍砍,只剩下2%了,水土流失严重,实在不能再砍了。

没有木头,就没有船,也没有可以用来搓成绳子用来结网的纤维。

没船没网,加勒比海这一侧也没什么贝壳……要是贝壳多,它就不会被称为最细腻的沙滩,而是会被称为最戳脚的沙滩了。

“咦?前面好像没那么破了。”

翻译告诉王雪娇,前方是富人区,以前老杜和小杜都住在这里。

刚才的贫民区,跟印度住在垃圾山上的达利特人相似。

所谓的富人区,也就国内十八线的小城差不多,没有那么多垃圾,倒不是有清洁工,而是这里地势高,每次下大雨的时候,垃圾就会被冲到地势低的贫民区了。

在富人区,王雪娇忽然看到了一个风格熟悉的店。

走近一看,门上左边贴着“招财进宝”,右边贴着“出入平安”。

店不大,王雪娇就带着张英山和三个翻译进去,让剩下的十几个人守在外面。

进门,屋角有一处红通通一片,供着佛祖、观音还有妈祖。

老板听见有人进来,忙抬起头来,发现面前站着五个人,门外更是黑压压地一片,他们手里都提着枪,一个个长得凶神恶煞。

老板心底一凉,完蛋了,是黑帮,怎么回事?平时他们从来都不到富人区来的啊。

忽然他听见了中文:“你这里有墨水和毛笔吗?”

“有钢笔墨水,没有毛笔。”老板心惊胆战,一点点向后挪到货柜旁边,颤抖地拿出一瓶墨水,放在桌上。

“那个刷子是干什么用的?”

“刷墙。”

“我也要。”

买了墨水和刷子,王雪娇付了钱。

手里拿着钱以后,老板才相信王雪娇真的不是来打劫的。

他松了一口气,神情也放松了许多,主动跟王雪娇聊起来:“你们是中国人?”

“对,你也是?”

老板是搞建筑的,在七十年代中期的时候,问妈祖可不可以去美国,妈祖同意了。

等去了美国,发现太卷了,实在没法混。

本地的建筑工工资高,工会事多,难伺候。

往周边几个国家看看,墨西哥更卷。

古巴已经是耐杀王的地盘,处处计划经济,显然也是发不了财的。

然后,有人介绍海地给他,告诉他当地的人,穷的穷,富的富。

整个海地岛,海地这个国家只占了30%的面积,还有七成是人家多米尼加的。

当地人脑子木木的,凭着中国人的一点小手腕,在海地和多米尼加之间稍稍那么一倒,就能赚很多钱。

当时他也很担心,觉得这里遍地是穷鬼,怎么可能赚很多钱。

那个人告诉他:“你来美国之前,还觉得美国遍地是黄金呢,你怎么就没捡着呢?每个国家都有穷人,也有富人。”

于是,他就来了,果然,在全民平均教育水平是胎教肄业的情况下,就衬托得他天纵英才,混得特别好,连当时的总统老杜和后来的总统小杜都很喜欢他,各种重要工程都交给他做。

然后,他就领悟到什么叫做“每个国家都有穷人,也有富人”,风口到处都有,年年都有赚钱的机会,就看自己有没有这个资源和能力抓住他。

老板说到这里的时候,王雪娇心有戚戚,用力点了点头,她家楼下的保安在疫情的时候,靠拥有放车进小区的特权,天天倒腾蔬菜、大米之类的生活必须品。

仅仅半年时间,就赚到了老家一套房子,宣布解封的时候,保安无限惆怅,遗憾为什么疫情不能再延长个半年,还可以给儿子挣一套娶媳妇儿用。

海地上一个总统被推翻,流亡海外之后,一直没有正经的领导人,在外人看来,乱成一团。

老板的儿子和女儿却依旧混得如鱼得水,现在都在给军方工作。

“哟,这里还有军方?他们是要组军政府吗?”在王雪娇心里,海地完全没有军队,最强武装力量是那两百多个帮派。

老板不屑地撇撇嘴:“他们啊,办不成的!”

“怎么?”

“上次是那个民选的神父总统影响了他们所有人的利益,他们才会齐心协力,把总统赶走。等神父走了,他们又开始自己打起来了。你都不敢信!已经有三个帮派的大佬哦,说要参加下一任总统的竞选了,钱都花出去好多了。”

王雪娇没有什么不相信的,帮派人士竞选立委什么的,这剧情在中国也有嘛~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