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第2/9页)
拿着粮证、粮票,去粮站凭票供应,那米的质量真是一言难尽,是著名的“涨锅不涨肚”的中熟米。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近郊的农民们也开始往城里自己卖货,价格也不贵,农民得了收入,城里人丰富了物质品种,大家都很高兴。
老妇人热情地给王雪娇指了去黑市的路,就在离这不远的巷子里。
王雪娇想向她打听哪里有大面积种水稻的地方,寻思着有种水稻的地方,就可以过去打听打听细节,看看有没有可疑的陌生人出没。
老妇人摇摇头,她也不知道。
好吧,先去黑市。
路过国营粮店的时候,王雪娇仿佛看见了许多年前的中国菜场,空荡荡……大多数货架上干净的连泥都磕干净了,只剩下一些裂开的西红柿、发育不良的玉米。
柜台上放着古老的盘秤,有人过来买黑豆、大米,就把粮证放在柜台上,工作人员登记了之后,再给顾客称重拿走。
王雪娇不由想起伊朗,那里也被美国制裁,但它的日子没有像古巴这么惨,物资不像古巴缺成这样。
身在海岛和身在大陆就是差距巨大,走私的成本都不一样。
黑市的东西相当丰富,香肠、培根、大米、小麦,还有来自美国的可口可乐、来自加拿大的酒、来自中国的罐头,看标签应该是从美国倒了一手。
当然,物价也相当天秀。
写在牌子上的食物平均价格是国营店的二十倍。
这里的人是真的一个会说英语的都没有,王雪娇无法从他们嘴里打听出来粮食的产地,更没办法进一步的分析那个作孽的实验室在哪里。
顾客只有少量的本地人,其他的都是外国人,亚洲人居然也有几个,听口音是妈祖信徒,在这里开餐馆。
王雪娇叹为观止,在物资这么紧缺的地方,还能开餐馆,过于牛逼了。
她自然而然地跟她们搭上话,然后跟着她们一起去她们开的中餐馆点了两份蚵仔煎,还有沙茶面。
“真的跟国内的味道差不多唉~”王雪娇很满意,“这沙茶酱是你们自己做的?”
“哈哈哈,那怎么可能。”老板娘笑起来,“是从美国弄过来的,美国有好多中国过来的罐头,很便宜。”
“美国不是在制裁古巴吗?偷偷运过来的话,得多贵啊。”
“确实有点贵,有时候也会从墨西哥还有巴拿马走,价格跟从美国直接过来差不多,不过从美国过来快,绕道要多走好几天。”
王雪娇笑道:“你们运点吃的,跟运毒品一样麻烦啊,不对,毒品都比你们运粮容易一点。”
“没错!”老板娘抱怨。
王雪娇很好奇:“你们为什么会想在这里开餐馆,而不是去美国?”
“本来是想去的,出了一点事,就在旁边找地方,正好她爸爸以前跟古巴这边有点关系,我们就到这里来了。”
这几个老板娘是一家三口带他们家的隔壁邻居。
王雪娇还是很好奇:“这里穷成这样,生意好做吗?”
老板娘说了一句至理名言:“再富的地方都有穷人,再穷的地方都有富人。”
继续往下聊,王雪娇就理解她们的日子怎么能过下去了,她们的业务那是真广泛啊……
餐厅只是她们业务的其中一项,她们还有一栋楼,没有任何招牌,但其实是可以接待住宿的旅馆,旅馆提供的条件比国营旅馆好很多,住在里面的有中国人还有外国人。
还有提供哈瓦那一日游的导游服务,哪里海明威曾经去过,哪里有过切·格瓦拉的事迹,她们都了如指掌。
对外国人提供换汇,对本国人提供买药、买各种生活急需商品。
王雪娇本以为老板娘说的谁的爹跟古巴有关系,指的是四五十年代留下的关系,没想到是更久远以前。
西班牙人殖民时代,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进行甘蔗采集和完成糖厂里的工作,于是,以吃苦耐劳而闻名的华人就来了,巅峰时期,古巴有十万华人。
后来,古巴突然决定取消私有化,钱也不能带出古巴,要是人死了,没有直系亲属,产业就会被没收。
中国人在国外打工的目标就是把钱往家里寄。
钱不能离开古巴,那还有什么意思。
于是,外面的华人也不愿意进来,古巴人也不想跟华人通婚。
华人人口从十万减到几百,这家的表妹的先祖实在是太能闯了,赚下好几栋楼,实在舍不得就此放弃,于是硬着头皮留下来。
一代一代下来,赶上美国制裁,全国经济都很差,眼看着就要活不下去了。
这位妹妹的爹很有前途,跟怕惹事的华人不一样,他打小就是整个街区的孩子王,长大了总算消停了一些,不过身边的哥们儿朋友都不是什么善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