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后悔。
王雪娇现在就是后悔,当初为什么只对经济法感兴趣,而没有认真学习实务。
学法有什么用!
大陆和港英的经济法都不一样!恼!
再说,毒贩还要守经济法吗!
连劳动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都不守,还管什么经济法。
在美国的毒贩最多守一个税法,免得被国税局武装上门收税。
王雪娇在心里骂骂咧咧,她在这查账有什么用,她能让港岛的警察抓人吗?1997以后她都不能。
见王雪娇神色不虞,皱着眉头冷冷地翻看着账本,沈林康觉得自己的冷汗都要下来了。
难道她发现什么了?不可能啊,他已经把账做得天·衣无缝,除非,她能把他下面的小拆家也一个一个搜罗起来。
厚厚的账本,就算一页一页翻,也得翻上好几个小时。
王雪娇对查账全部印象来自于《审计风云》:一群人手提着行李箱,穿着黑西装,大步流星,走路带风,走进一个单独的会议室,把文件和计算器一字排开……再后面,就全靠听剧中人解说他们发现了什么。
毕竟她只考过了初级会计。
注会那是人考的吗!单一本《会计》就七百多页,子弹都打不穿。
关键是,王雪娇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来查什么的。
可是,她又不能直接问。
一向只有查账的人突然降临,被查的人不知道会发生什么,胆战心惊等待结果。
哪有查账的人问被查的人:“我来查什么?”
那岂不成了天大的笑话了。
王雪娇一边查账,一边沉痛思考沈林康认为她到底是来查什么。
首先确定身份:她是厂家,沈林康是经销商。
厂家查经销商的理由,一般有这么几种:串货、价格、销售数据是否真实、是否守法、资金与回款、促销活动有没有按规定执行。
卖毒品不存在守法的问题。
买货卖货也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存在回款。
王雪娇也没听说卖毒品的还要搞促销。
串货……没听说贩毒还搞分区域销售,反正大家都知道产地特别便宜,越是大城市越贵。
价格……也不太可能,本来这行当的价格就是随波逐流,美墨边境掐断了十三条线,第二天纽约的毒品价格飞涨。
要是沈林康搞低价倾销,搞得同行都出不了货,都轮不到自己来查他的账,他就已经被愤怒的同行们架走喝茶去了。
那么,就只能是销售数据的问题了:
采购进来的数,跟卖出去的不一样。要么是囤货想要祸乱销售体系,要么是贴牌卖假。
王雪娇知道有经销商囤货是为了挣得更多的返利。
比如大名鼎鼎的安利,只是随便买买,就是纯花钱。
如果买2500块的东西,就能得到3%的奖励,再往上更多。
如果这个卖2500块钱东西的人,是别人介绍进来的,那么3%之外,安利还会给介绍人一笔费用。
这笔费用的多少,与介绍人的等级有直接的关系,
在那个“安利”还不是动词,而是名词的时代,真有很多人为了冲“银章主任”的等级,而买很多很多东西。
安利公司的营业网点经常缺货,有实用价值的肥皂、洗发水之类的,都得靠抢。
就有人成箱成箱地往家里搬分装瓶,就是空的、分装瓶。
可是,金三角难道还搞了金字塔型的分销系统?也没听说卖毒品还有返利啊?
这一点不存在。
囤货还有一个目的,是经销商掐指一算,知道这东西要涨价了,囤积居奇。
毒品要涨价,要么是天气不好,毒源地减产。
这不可能,余小姐的人这段时间毁了那么多罂·粟田,也被罗亚星毁了很多田。
每一块田里的作物都长得欣欣向荣,要是真减产,她也不用买那么多百草枯……哦,不是她买的,是恽诚买的。
要么是大消费国突然出了严格的禁毒政策。
这也不可能。
离港岛最近的就是大陆,新中国对禁毒的态度非常稳定的严格,世界其他国家的态度也是严的,起码没有搞出美丽坚官营大·烟馆,泰兰德满街绿叶子。
要么是准备火拼其他贩毒团伙?像美墨边境那样?导致毒品缺乏货源而被“看不见的手”自行调节往上涨价。
港岛帮派林立,14K确实牛逼,但是也没牛逼到能把其他帮派搞死,自己垄断市场的地步,要是他们有这个能耐,他们早在1949年刚来的就干了,也不会等到其他帮会已经壮大了才干。
排除掉一切不可能,最后就只有“贴牌售假”这一个可能了了。
王雪娇对这事很熟悉,她经常去的一家奶茶店就因为这个而被取消加盟资格,那店换了一个名字继续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