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第5/7页)

算了,烘焙亲子小课堂是收费的,来的都是客,给钱就是爷。

管她们叫什么。

这批孩子的年纪更小,全都是两三岁,连上幼儿园小班的年纪都没到,也难怪他们的妈妈会陪在家里。

他们其实对烘焙还是蒸烤,完全没有概念,对这个活动的全部期待只有一个玩面粉。

王雪娇打算给他们弄点比较好吃的东西,挑中了比普通蛋挞更甜的焦糖蛋挞。

丁老太太的菜谱里有蛋挞的方子,也不知道她是怎么弄到葡萄牙的蛋挞配方的。

大多数中国人对蛋挞的认知起源于1998年肯德基,后来又有了一些变种,肯德基也推出过焦糖蛋挞,但是并没有什么浓烈的焦糖味,吃起来更像是在蛋挞上面又撒了一层白糖,还不如王雪娇在路边一个咖啡店吃的更香。

蛋挞本身不难,就是麻烦,也是要开酥皮,面皮包着黄油,擀完一层,像叠被子那样折叠起来,再擀薄。

孩子们来,就是为了玩面团的,来来回回擀,一点也不觉得烦,还很开心,人均折叠了四十多次。

王雪娇在旁边调蛋挞液,牛奶、糖、玉米淀粉和蛋黄,正好可以把今天用来做戚风蛋糕剩下来的蛋黄干掉。

此时的玉米淀粉不太好买,小卖部卖的都是统一的,袋子上印着“生粉”的土豆淀粉。

还得是卖奶油的经销商,他们有全套的烘焙需要的原材料,王雪娇找他们定了淡奶油和玉米淀粉,很快就送来了。

玉米淀粉是个有趣的东西,在张英山的变装教程里提到过,玉米淀粉可以用来做假血浆。

做完蛋挞液,还剩不少玉米淀粉,王雪娇决定有空试试,做点假血浆看看够不够逼真。

做蛋挞跟做蛋挞不一样,它的外皮,需要冻三十分钟,这段时间得给闲不住的小朋友们找点事干,不然肯定一个个闲得无聊要往外跑。

喜欢揉面是吧,让你们揉个够。

王雪娇又给他们一人发了一个加了酵母的面团,告诉他们这个面团揉成光滑的团团以后,放在那里会自己慢慢长大。

小朋友们满心期待地开始揉面团,然后把面团放在那里,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面团。

刚过了一会儿,就有小朋友惊呼:“我的面团长大了!!!”

她兴奋地伸手比划了一个鸡蛋的形状:“刚才,它就这么大。”

又指着大番茄那么大的面团:“现在,它变得这么大了!”

王雪娇看见了,本来面团小,是因为她妈妈也要玩,揪了一大块在自己手里捏。

然后等这孩子放下面团,跑去跟别的小孩玩的时候,她妈妈把自己手里的面团跟孩子的面团合并了。

真相说出来就是这么无聊,算了,就让孩子相信这个世界充满奇迹吧。

等着发酵面团醒发的时候,冻在冰箱里的也差不多了,王雪娇拿出刘队小舅子附赠的梅花型老蛋糕的蛋糕模具,大小跟蛋挞相似,就它吧。

抻开蛋挞皮,倒进蛋挞液,进烤箱。

进烤箱之后,还得等,小朋友们的屁股根本就坐不住,平均十秒就有人问一句:“好了没有啊。”

不行,还得给他们找点事干。

馒头的面还没有醒发好,总不能让他们用大米玩铁砂掌吧

王雪娇想了想,立马熬了一锅糖浆,再拿出十个无底边的大碗和十个小勺,把锅浆分发给孩子们。

“来,跟我做~”王雪娇把大碗扣在给孩子们喝水的小杯子上,用小勺舀起一勺晶莹的糖浆,从碗底淋下去,糖浆丝丝缕缕挂在碗的外壁上,随着温度的降低,成为硬硬的固体。

她的手慢慢移动,先横着在碗底上拉出一丝一丝的线条,再竖着拉出一丝一丝的线条,就好像在编柳条筐。

这个操作没有什么技术难度,跟往绘本上涂颜色差不多意思,大人小孩都很有兴致的玩了起来。

最大的难度就在于手是不是稳,不过做失败了也没什么要紧,把过粗或是过细的线条“嘎巴”一掰,扔回锅里,重新熬成液体,就能再来。

这么简单的一个画细条操作,也硬控了家长和孩子们十多分钟。

十分钟后,一股淡淡的甜香从烤箱里飘出来,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淡淡的甜香变成浓浓的甜香,小朋友们毫不掩饰的大声抽着鼻子:“好香啊!真香!”

时间差不多到了,王雪娇打开烤箱,香甜的味道跟着热气一起冲出来。

蛋挞表面金灿灿,在边缘还有几处褐色的焦斑,由于孩子们对于玩面团的热情,让蛋挞的酥皮层相当丰富,层层分明,就好像一层的书页。

有一个孩子迫不及待地抓起来咬了一口,“咔嚓”,从他嘴里发出的酥响声,整个大堂都能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