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第3/5页)

他不会制药,用石头将药碾成颗粒是跟族里人学的。

族里人开荒,手脚或多或少会受伤,嫌回家敷药麻烦,便想法子将外敷的药碾碎搓成颗粒存放,需要时拿出来泡水化开敷在伤口处就行。

这几颗药是艾草做的,梨花闻了闻,“煮过了?”

“对啊。”赵广安说,“这是口服的药,我原本想制外敷的药,但不容易成型,一碰就坏了,问叶大夫有没有法子,他说草药煮软后加迷糊搓成粒容易,我就试了试,没想到真搓出来了。”

他知道昨晚梨花出去了,心知她不想自己跟着,就在屋里捣鼓药呢,“外敷的药粒我再想想法子。”

族里人制作的药就

特别容易散,因此只能装竹篮或者竹筒里,梨花常常外出,危险防不胜防,用的药尽量放在身上,所以还得想法子。

梨花捏了捏药粒,“外敷的药量大,搓成粒得多大啊?”

“没法子啊...”说着,赵广安脑子灵光一闪,“三娘,你说外敷的药制成茶饼大小怎么样?”

圆粒带着身上占地方,茶饼压扁了就不占地方了呀,赵广安雀跃起来,“我再问问叶大夫,看他有没有什么法子。”

他能为梨花做的事不多,想到一桩就迫不及待起来,甚至顾不得吃早饭就出了门。

梨花忙了一宿,吃过早饭洗了碗就回屋睡了,睡醒就听到院里响起叽叽喳喳的声音。

几乎都是赵广安一个人在说。

“对,就是这个石碾子,想不到地儿不大,竟有碾药的家伙...”

“汤大郎,你们再用点力...”

梨花打开门出去,看到的就是赵广安指挥汤家兄弟碾药的情形。

族里人碾药用的石槽,将晒干的药材丢石槽里,两个抱着石头前后反复碾磨,而院里的家伙不同,两边细中间略宽的圆滑石槽,汤大郎坐在前端,双手搭在圆形石板两边的木头上,先往前推,然后往回拉。

看到梨花,赵广安得意的炫耀碾药的工具,“三娘,回头让你堂伯他们也弄个这样的石槽,碾药可快了...”

修缮房屋开荒时,大家将镇上的东西清理出来放庙里的,需要什么去庙里找就行,他想找个铁锤,不料大夫认出这是碾药用的,他赶紧叫人抬回来了。

“三娘,这个可省力气了。”赵广安笑眯眯的说,“你看汤大郎都没流汗水呢。”

族里的石槽不怎么平整,碾药的石头重,必须要两人才能挪动,几个回合,碾药的人累得不行,哪儿像这个一人就能操纵。

天仍有些昏暗,但地面干燥,不像下过雨的,梨花说,“好用就行,阿耶,包三郎他们呢?”

“出去找巨虫了。”

新益村耗费了大家不少心血,嗜血者不想村子被毁,回屋眯了会儿就出门了,赵广安说,“他们说有事会回来禀报,让你不用去了。”

他们会爬树,带着梨花反而碍事。

尽管包三郎嘴上没说,但赵广安看出来了,“三娘,你就在村里看着大家干活吧。”

屋子有了,接下来就是建围墙,赵广安去庙里时,好多人在外面挖地基呢,估计过够提心吊胆的日子了,大家不想建泥墙,而是准备建石墙。

都卯足劲挖地基等闻五他们的石头呢。

梨花去村里走了圈,挖地基的,撒种的,开荒的,田野里满是忙碌的人影。

大人忙,孩子也没闲着,晒草,抬水,烧火,都在帮着做事,乍一眼,以为回到刚进山谷刚开荒建屋那会,因为经历过动乱,所以大家格外珍惜眼前的宁静,齐心协力,任劳任怨。

她去草篷看了眼,随后循着包三他们的踪迹进了山。

到第二座山头时,闻到了似曾相识的腥味,跑上前一看,包三郎他们正坐在巨虫断裂的爪前擦脸上的汗,听到动静,包三郎回头看了眼,朝梨花咧嘴,“十九娘来了啊。”

刚认识他们那会,他们口齿都不太清晰,随着病情好转,咬字清楚了许多。

“有没有受伤?”梨花摸出口鼻巾戴上,边说边上前。

包三郎看了眼破口子的衣服,“皮外伤,不碍事的。”

他已是嗜血者,受点伤没什么的。

梨花看了眼他们的伤,寻了些止血的草药给他们,“附近还有虫子吗?”

“应该没了。”包三郎观察细微,“这玩意似乎不喜欢群居,似乎也不会觅食,我们找到它时,它软塌塌的趴在地上...”

竹壳虫以竹叶竹笋为食,赵广昌父女两强行改变其饮食,估计让它混乱了。

她说,“那我们辛苦点,再去其他地方找找...”

“成。”

于是,等梨花找到第五只虫子杀了回村已经是第八天了,围墙的地基已经挖好,且朝官道的这面都堆好了石头,连梨花说的哨亭都开始动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