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第2/6页)

他嗓音本就粗,说话又没压着声儿,不期然的传到老太太耳朵里,给老太太气得不轻,想痛骂回去,旁边妇人怕赵青山再说些戳老太太心窝子的话,急忙劝道,“老太太莫气,嘴再硬不过是个难民,你真要看他不顺眼,让坊主派人收拾他一顿即可。”

是啊,她儿子是坊主,城中有头有脸的人,教训一个难民还不容易?

“大郎呢?”

“在衙门呢。”

几位坊主去衙门议事了,接着城中百姓就围了衙门,这会儿估计没出来。

“走,咱去瞧瞧。”

城中百姓堵在衙门前闹事是想逼衙门把难民轰出去,还城里安宁,可她们也不想想,如今这世道,哪儿还有安宁可言,难民感染瘟疫固然可怕,但也能借他们的力量保护益州不被岭南踏破。

百姓闹得再凶又怎样?除非她们有抵御岭南的力量,否则衙门不可能选择她们的。

老太太清楚是因儿子是坊主,梨花则是看得多了,旧朝廷害怕北边失守,拿戎州跟岭南谈条件,益州害怕岭南北上,驱逐戎州人,荆州和岭南私下达成共识,任岭南人为村长,肆意凌辱残杀戎州人。

上位者眼里,只有利弊。

遇着王家老太太这事实属意外,不过谨防出现变故,几人匆匆忙出了城。

守城官兵看她们没拿多少行李,心里不安,“是不是城里出什么事了?”

他们属程副将麾下,和衙门那群官吏来往不多。

看梨花她们跑得满头大汗,忧心得不行。

梨花上气不接下气的指着身后,“百姓聚在衙门前闹事,县令派难民镇压...”

“......”

这不是倒反天罡吗?

要不是难民烧杀抢夺且衙门坐视不理,百姓何至于闹事,衙门不安抚众人的情绪,却让难民镇压饱受冤屈的百姓,不是让百姓更加愤怒吗?

守城官兵问自己的头儿,“怎么办?”

程副将和县令的关系本就微妙,如今又出这事,他们出手的话,县令肯定会弹劾程副将的。

“做好咱自己的事儿就成了。”男人深深瞥了眼乌蒙蒙的长街,“咱只要程副将就行了。”

武将守城,文官治城,城里的事,轮不到他们插手。

守城官兵仍着急,“这儿是益州啊...”

他们该守卫益州百姓,而不是外地人。

男人站着没动,同梨花道,“城里不太平,你们这次出去就别回来了。”

跟隔壁士兵说的一样,梨花走了两步,倏地转身,望着目光仍落在城里的男人说道,“南郊没有想象的乱,你们哪天想解甲归田了去东高村吧。”

男人扭头瞥了眼梨花,眼底淌某种汹涌的情绪,然而转瞬就不见了。

他问梨花,“村子怎么样了?”

“还在。”

男人抿嘴笑了下,“那就好。”

梨花没懂他最后一句的意思。

天边的乌云越堆越厚,走出去不远就下起了小雨。

身后突然咚的长鸣。

赵青山回头看了眼,心里泛起嘀咕,“城门怎么关上了?”

梨花跟着回眸,只见青色的雨雾中,城门缓缓阖上,她想了想,隐约懂了男人含笑说的那句,解释,“这道城门今后禁止难民出了。”

赵青山仍云里雾里的。

梨花亦没过多解释,回村后就让闻五进山叫人。

她原本计划从戎州回来再让益州兵回老家接人,现在情况有变,最好的办法就是兵分两路,她和李解带一拨人送人去戎州,另一拨人回去接亲人。

去了趟益州城后,赵青山愈发庆幸自己有瘟疫了,主动请缨道,“三娘,我随你们一起去戎州。”

他拍拍胸膛,“我能保护你。”

梨花说,“你走了村里怎么办?”

“不是有你三壮叔吗?”赵青山铁了心要跟着梨花出去闯,“他是你村长爷教出来的,做事可老道了,村里的事交给他不会乱的。”

梨花反驳,“三壮叔无病,遇到那些有瘟疫的便会束手束脚,你留下来应付那些人。”

她说,“寻小堂姑的事我会记在心上的。”

事情都让梨花安排妥了,赵青山还能怎么办?

“以你的事要紧,寻人的话,以后再说吧。”

八娘是生是死都不好说,哪能为了找她搭上梨花的命,赵青山道,“不找你堂姑了...”

梨花分得清轻重缓急,自不会因生死未卜的人赔上自己,“我会看着办的。”

闻五他们连夜进山,除了叫人,还带了无数药材和干粮,知道梨花要带益州百姓去戎州安顿,赵大壮让赵广从下山帮梨花的忙。

赵广从百般不情愿,“外面都是嗜血者,我出去不是找死吗?”

虽然他偶尔有那么几个瞬间想做英雄,但更多时候是怕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