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第2/4页)

想到什么,他拉起梨花的手,“三娘,你回村后,记得让你婶子去祠堂祭拜祭拜我爹娘,告诉他们我当上村长了。”

梨花忍俊不禁,“行。”

去安福镇,不走益州城的话就只有从西面那座山绕行。

因人数众多,赵铁牛选择走山路。

启程的前一晚,梨花教他怎么应对安福镇的情况,赵铁牛听得特别认真。

不止他,要去安福镇的村民也围了过来。

罚四也在其中,堂兄说他年轻,多跟着赵家人出去见见世面,当李解问他要不要去益州种地时,他毫不犹豫就说了要。

罚家只有他和堂兄两个人了,他多种些粮食,堂兄的日子就好过些。

听梨花说起那位婆子的长相时,他举手问道,“她向村长揭发我们怎么办?”

这种事在荆州屡见不鲜。

梨花说,“你们人多,她家又有孩子,应该不敢出卖你们的,你们如果害怕,就挑茅屋稀少的村子住,离她们远点...”

没有当地人,露馅的概率更大。

罚四沉默片刻,答道,“我听二村长的,二村长怎么说我就怎么做。”

梨花是大村长,赵铁牛是二村长,听了罚四的话,赵铁牛满脸堆笑,“那咱们先去,等去了再做打算。”

梨花先让人给村里送了信,干粮傍晚就送到了。

除此,还有半筐野菜。

新鲜的,有些还沾着山里的湿气,族里的意思是路上碰到这种野菜就摘些自己煮。

族里要养活的人很多,不可能提供太多干粮。

不止他们,李解南下也没带多少干粮。

等梨花交代完安福镇的事儿,赵铁牛就让大家认认野菜。

天亮后他就领着一千二百人走了。

顿时,栗子林空了许多,挖地基的村民们不习惯,问灶前烧火的梨花,“十九娘,他们什么时候回来啊?”

此去安福镇,估计二十来天的路程,运气好的话,能跟安福镇的百姓要些菘菜苗种,回来的话,少说要等收完菘菜以后了。

那时估计年底了。

梨花说,“年底了吧。”

“他们回山里过年吗?”

“不知道,我和铁牛叔说了,菘菜能吃了就叫人回来报个信,到时我们去安福镇帮着收...”

能不能回来,还得看益州官府是否注意到赵铁牛他们。

突然失踪几百人,官府追查的话,明年就不能回去种地了。

“我能去吗?我阿耶的咳嗽还没好,他走这么远我不放心呢。”说话的是殷大郎,他爹今年不过三十岁出头,已经老得跟七老八十的人没什么两样了。

他爹的身体不适合走远路,但他爹还是随赵家人走了。

不为其他,就想让他能吃饱。

像殷大郎家的情况不在少数,梨花没有问过村民想去益州种地的原因,待她察觉到内里隐情已经是好多天以后的事情了。

偌大的栗子林挖了许多宽窄差不多的泥土沟,碰到那树根僵硬的就避开。

是故,泥土沟弯弯曲曲的,像一条条蛇似的。

之后,赵大壮让村民们推着车和他搬石头把泥土沟填上,顺便再运些泥回来。

梨花做不

了体力活,就帮着老太太烧火。

每天要煮几百人的饭,吃了两顿白米粥后,老太太就恢复了族里的伙食。

野菜粥,每次煮粥,必往里加野菜。

知道梨花吃不习惯,老太太单独给她煮的伙食,担心村民说三道四,老太太同村民们解释,“这是我从家里带来的粮,三娘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可不能顿顿吃野菜粥。”

“我们懂的。”

地基已经挖好了,村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去阳光充足的地方晒木头,和泥巴,堆墙。

法子是赵二壮教的,说等地基舂结实了再砌墙太耽误时间,可以先把泥砌成两三尺高的墙,到时直接抬到湿润的泥墙上就行。

他们拿着竹筒,捧着粥席地而坐,“老太太,十九娘娇贵,你尽管给她开小灶,我们不会多想的。”

没有梨花,他们还在荆州受苦呢。

老太太点头,“她从小就没吃过什么苦,要不是去年那场旱灾,她哪儿会吃不起肉啊。”

说到肉,她跟梨花说,“最近的活重,要不让你堂叔回村问问你阿耶有没有猎到野鸡兔子啥的,有的话拿几只来...”

以为老太太心存愧疚想煮顿好吃的补偿他们。

村民们过意不去,“野菜粥挺好吃的,我们吃这个就行。”

“没事的。”老太太摆手,“我家老三打猎可厉害了,吃几只野鸡兔子不碍事的。”

正好梨花还没回去过,她拍拍衣服上的灰站起,“阿奶,我回去吧。”

“正好,我有几句话想和你堂伯说,你帮我捎个话。”老太太把木勺给侄媳妇,示意梨花去边上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