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第2/5页)
卖果酱的话,应该能卖个好价。
梨花素来想到什么做什么,赵铁牛他们扛着床回来,她当即让赵铁牛陪她去趟益州城。
赵铁牛早想去益州城瞧瞧了,可梨花每次都不带他,终于等到这个机会,他火急火燎的把木床往湿滑的地上一杵,拍手理衣道,“走吧。”
新酱熬得差不多了,正好装桶里挑下山。
赵三壮找人抬床,眼睛在两人身上来回打转。
梨花侧目,“堂叔有事?”
赵三壮擦了擦手,闷着头上前,“能否帮我捎点盐回来?”
他家的盐去年就吃完了,他娘给族人煮饭,用的盐是梨花家的,但梨花家能有多少盐?还得自己囤点才行。
“我没带银钱,你...”赵三壮不好意思的低下头,“你能否先帮我买,回村后我给你钱...”
梨花许久没问过族里柴米油盐的事儿了,赵三壮这一问,她下意识问,“族里还有盐吗?”
“不多了。”赵三壮愁道,“开春后你不是给了我娘两袋盐吗?如今只剩小半袋了...”
“油呢?”
“年前熬的牛油还有两大坛...”
族里的坛子是去村里搜刮的,照他描述,油的话应该能吃到过年,“还有其他需要买的吗?”
“最近降温,城里有卖姜的买些姜回来,我阿耶酒瘾犯了,你能不能问问看有没有卖酒的...”赵三壮挠头,“能否再买几尺布,你堂姐有用...”
赵娥来月事了,家里没给她缝月事带,很是煎熬了几日。
本该嫂子和梨花说的,这不让他碰着了吗?
顾不得脸红,继续说道,“你也囤点软和的布...”
梨花云里雾里,“为何?”
“战事若起,老百姓苦于逃命,哪儿有空织布?”赵三壮的脖子也红了,“所以不妨多囤点,几年后衣服破得不能缝了就做新衣服。”
梨花的棺材里囤了布的,赵广昌疼媳妇,每次回家不是给元氏买首饰就是买布匹。
她在大房的屋里翻到布,毫不犹豫就塞进了棺材。
然而赵三壮说得对,一旦打仗,百姓食不果腹,哪儿还有织娘?
而且粗布衣始终比树叶编织的衣服舒服,她应下,又问,“还有吗?”
“没了。”赵铁牛不自在的别开脸,“要不问问你铁牛叔?”
拿扁担挑桶的赵铁牛粗声粗气的说,“我啥都不缺...”
好不容易攒点钱,他绝不乱花。
怕自己管不住手,出发时,取下腰间的布袋给梨花,“你帮我揣着,我要看上了什么想买,你就骂我...”
梨花系绳子时低头一瞧,好家伙,十几粒金豆,金灿灿的。
“你也不怕丢了...”
“这么脏的袋子,掉地上也没人捡的。”赵铁牛大咧咧道。
两人一前一后的离去,刘娘子回来时,不见梨花人,问月娘子,月娘子回,“去益州城了...”
刘娘子愣了愣,听隔壁传来动静,倒出篮子里的野果走了过去。
看赵三壮他们挪床的位置,她紧张的退到边上,“十九娘去益州城是有什么急事吗?”
这些天,她试图讨好赵铁牛,奈何那人油盐不进,无论她说什么他都冷冰冰的,以致她心里的疑惑越来越多。
梨花称家里只有她和阿奶两人,进山后却冒出众多叔伯来。
这些叔伯说的官话夹杂着戎州口音。
梨花再不露面,她都要怀疑自己是不是落到戎州人手里了。
戎州人狡猾,抓了益州姑娘威胁她引诱益州人进山不是不可能,但梨花的两位堂婶为人和善,不像心怀不轨的。
真来自戎州,不可能待她们这么好。
赵三壮看了眼来人,三缄其口,“不知道。”
人心隔肚皮,赵三壮怎么会透露梨花去益州城的目的。
“她可有说何时回?”
“忙完了自然就回。”赵三壮略微不耐,“你没事干了?”
刘娘子讪讪一笑,“雨天路滑,我也是怕十九娘摔着。”
看赵三壮态度冷淡,刘娘子转身回去了,不过她留了个心眼,见先前熬好的果酱没了,赵大壮也不见人,不由得猜测梨花卖果酱去了。
她漫不经心的走到泡野菜的水盆边,试探和梨花一起来的娘子。
“十九娘进城卖果酱去了?”
郑四娘蹲在盆前洗菜,见是她,不满的警告,“十九娘不喜欢我们说她的事,刘娘子还是少问得好。”
刘娘子伸手帮着洗,她十指通红,尤其是大拇指,红得发黑。
碰过的菜也变红了,她缩了缩手,面露纠结,“以后不会了,娘子老家哪个县的,官话说得真好。”
郑四娘蹙眉,“三娘经常去茶馆,我的官话是跟茶馆里的人学的,你老家哪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