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第3/6页)

赵铁牛哼哼,“也别老想着撒谎骗人,我们从戎州来的,什么妖魔鬼怪没见过啊,惹急了,照样让你们生不如死。”

官兵们继续摇头,“不撒谎。”

梨花来时,所有的官兵已经穿上了简单的树叶做的衣服,饶是如此,赵铁牛仍怕他们的二两肉露出来,挨个挨个检查了一遍才走向梨花,“三娘...”

“他们不会染上风寒吧?”

硕大的身躯只有腰间几片树叶,不御寒。

“死了才好呢。”赵铁牛没把他们的性命放在心上,“刨坑要些时间,我看着就行,你忙你的吧。”

难得有作威作福的机会,赵铁牛兴奋得很。

梨花看了眼他们手上和脚上的绳子,绳子没有绷紧,这样不影响干活,只是如果他们反抗,绳子会成为杀人的武器,梨花说,“得弄点铁链才行。”

“去哪儿弄?”

“我问问刘二叔。”

村里的铁链长度不够,想要更多铁链,必须下山,她想到去年押送戎州妇孺的官兵,如果有办法找到他们就好了。

她提醒,“你们小心点,别让他们伤到了。”

“我棍不离身,谁敢伤我?”

他的铁棍满是倒刺儿,官兵们没穿衣服,倒刺儿一扎,他们跑还来不及,谁敢还手?

梨花想到这点,歇了给官兵们送草衣的心思。

埋好人,赵铁牛就带他们出谷砌泥墙去了。

有树村的人督促,隐山村的人搬得很快,知道这次回去没机会进来,搭好的草篷全部拆了,没有留下一根木,一捧柴,甚至连门槛石都抬走了。

他们一走,树村的人重新把南边围了个严实,就差没封死进出的门了。

这么一来,往后赶集,必须从小门出去。

树村要围的泥墙是西边到东边,已经耕出来的地必须围在里面,赵铁牛用眼睛丈量了下,差不多有三四里长。

老木匠怕赵铁牛不满,好声好气的解释,“墙围起来后咱们

就不出去了...”

“无妨,咱们人多,应该要不了几天。”

两个村离得近,树村安全,意味着谷里也安全,赵铁牛问,“会不会太窄了?”

北边位置可以往外延长一点,反正离收小麦有些时日,赶在这之前能围完就行。

“不窄了。”老木匠说,“在老家时,我们村差不多也这么大,山里树多,接下来咱慢慢开荒就行。”

他不贪心,种的庄稼能养活村里人就行。

山里有野菜野果,没有想象的难。

赵铁牛不懂这些,“成,按你说的做。”

被雨淋了几天的地湿透了,挖出来混些竹篾就能砌,舂墙的话更是简单。

两个村的人齐心协力,不到两天就建起了泥墙的雏形。

山里寒冷,为了保暖,官兵们不得不靠劳作保暖,因此没有偷懒的。

谷里人都去砌墙了,煮饭的事就落在老太太和老吴氏她们身上,回谷里吃饭花时间,送饭分粮又太多,对老太太她们来说有点麻烦,梨花就给她们出主意,拿四口釜出来,在外面煮。

碍于树村的人在,老太太她们尽量弄野菜馍馍。

无论什么野菜,剁碎了和粗面一搅,蒸熟就行。

看赵家人这般,曾老头拿了一袋粮食搭伙,这样就不用单独留人在家弄饭。

对此,老太太没意见。

不过老方氏提出搭伙吃饭时她拒绝了。

倒不是跟老方氏有仇,而是她拿来的粮食发霉了,当然,发霉的粮食在饥荒时多的人抢,可现在毕竟不是饥荒,老太太不得罪人,让老吴氏去说。

老吴氏直接叫来赵四娘,让赵四娘去回话。

自打明二媳妇另外嫁了人,老方氏就对这个老四媳妇上心了,平时两口子吵架,她也是偏向赵四娘的时候多。

这不,赵四娘一提,老方氏就焉了。

她也想拿点成色好的粮食,可明四天天喊饿,好粮食当然要留给儿子不是?

她问赵四娘,“你娘家吃的粮食就没发霉的?”

赵四娘没有见过族里煮的粮食是什么样的,迟疑道,“没有发霉的吧,管灶房那块的是大堂嫂,粮食发霉的话,定是要问过三娘才能下锅的。”

“山里这么潮,粮食怎么可能不发霉?”老方氏心里嘀咕,琢磨着找老秦氏问问。

可老秦氏从早到晚都围着几口釜,哪儿有心思搭理她?

除了曾家,叶家和黄家也拿了粮搭伙,叶家有赵书砚,黄家有赵多田,都是孙子辈的,肯定要给他们面子,于是她们要煮两百多人的饭,天天脚不离地的,忙得连说话的时间都没有。

老太太也肉眼可见的瘦了一大圈。

年纪大了,脸一瘦,皮就松弛的挂着,皱纹像树根似的盘根错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