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第2/5页)
赵大壮折回,“十九娘,现在怎么办?”
“让人清理出一条道让牛车先过。”梨花觉得那段记忆应该还发生了某些重要的事儿,梁州在戎州西边,走盐泉镇会经过岭南,这时掉头,不是正赶上岭南的合寙族北上吗?
戎州刺史莫不是早已知晓合寙族之事,故意引人往南拖延时间?
如果是这样就说得通了。
岭南的合寙族叛乱,朝廷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不出兵平乱,反而将整个戎州拱手赠给合寙族...
她道,“让所有人都下车...”
赵大壮已经知道她说的所有人就是年轻人了,扬手吆喝,“抄家伙,谁敢碰咱东西,直接砍死他。”
赵家人加上追随的亲戚已经两百多人,声势浩大,哪儿有人敢惹?难民们迅速让开道儿,仍在纠结要不要回去,有那心思通透的人跟赵大壮打听,“你们要硬闯吗?”
赵大壮不回,赵铁牛道,“我们人多,总得为孩子们拼条路出来,诸位想跟着就跟着,戎州的官兵们杀过来时麻烦帮忙挡挡刀子。”
“......”
这是把他们当人肉盾呢,难民们怕了,不再犹豫,挑起行李就走,甚至还道,“此去梁州哪儿用得着走盐泉镇的官道?咱从奎星县西出去...”
见有人识路,难民们心下大定,走出去老远仍在回望。
赵大壮他们用锄头刨出一条路,牛车过去后,梨花让他们把路封起来,能凑齐这么多尸骨,多半是戎州衙门的手笔,眼下要过戎州才能进入益州,她不想因为这种疏忽而出现什么意外。
明夏几家人没有过所,不再像之前落在队伍后面,而是调整速度走到了前边。
元家也是如此,元氏娘在车棚外,时不时找话题跟老太太聊。
“我看三娘行事颇像她阿翁年轻时候,这么聪明的姑娘,也就你教得出来。”
因为元氏,老太太对元家人没给过好脸,听到这话,眼皮都没抬一下,元氏娘也不觉得无趣,一会儿后继续主动找话,“我看大郎越来越稳重了,也不知哪家娘子有这个福气嫁给他。”
赵书砚的确到说亲的年纪了,可老太太眼光高,没找着合适的,想到多田那般年岁他娘就急成那样,老太太不禁愧疚,问前边赶车的赵书砚,“大郎,你找个什么样的媳妇啊?”
赵书砚手一抖,“我听阿奶的。”
他娘死前就让他讨好阿奶和三叔,在家里,只有这两人会真心为自己打算,三叔常年说不上两句,但跟老太太处得还算不错,他道,“阿奶喜欢什么样的我就找什么样的。”
谁不喜欢这种孝顺的娃?老太太道,“那等咱安置下来再给你张罗啊。”
妻贤夫祸少,成亲这事万万急不得,像老三那亲就太赶了,邵氏也就皮相好,其他一无是处,书砚是长孙,亲事务必慎重,她对梨花说,“改天让你四爷爷帮着过过眼。”
四爷爷还躺着呢,去哪儿过眼?
梨花想也没想的抬头,声音洪亮,“好吶。”
见孙女这般乖巧,老太太不能再满意了,儿子儿媳多了,能有一个让人满意的就不错了,而她有三个,该知足了,她说,“难民不是说戎州衙门让绕道走吗?没准待会有人闹,你莫出去当靶子了...”
用不着待会,走了差不多两里就看到一群骑马的人追着一群难民冲过来,马背上的人有弓箭,他们拉起弓,像猎杀动物似的瞄准那些四下逃窜的人。
嗖嗖嗖的剑雨刺破夜晚的宁静,赵家众人血液凝固般僵在原地。
估计没料到会有上百好人穿过尸骨,那批难民倒下后,马背上的人拿起弓箭,朝他
们瞄准。
梨花脸色煞白,大喊,“我们有过所!”
边上的元明几家人双腿打颤,手扶着车也站不稳,低低道,“三娘,救救我们,我们不想死啊。”
梨花眼里只有那群盔甲兵,听不见任何,她捏紧手,提高音量继续喊,“我们有过所,三日前刚办的。”
沈七郎说戎州早已停止办过所了,她这般说,就是故意暗示她的过所来路不正,而这时,越来路不正越能糊人了。
那群盔甲兵还维持着拉弓的姿势,但没有剑雨落下,良久,伴着一匹马嘶鸣,所有盔甲兵齐齐掉头,梨花捏紧的手满是汗,额头脸颊也是。
盔甲兵一走,所有人都像在水里滚过似的,衣衫浸湿。
元氏娘撩起帘子,眼里泪光闪烁,“亲家,我们的命就靠你们了啊。”
其他几家人也围了过来,“十九娘,往日若有得罪的地方还望你莫见怪,只要你这次帮了我们,下次你让我们干啥我们都没话说。”
一张张汗水浸泡的脸满是恐惧,梨花抬衣服擦手里的汗,眼睑低垂,在眼角落下淡淡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