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快活的气息(第2/3页)

仅仅是这么一斤冰糖,便至少能买出十金,还能在需要时救人一命,算是最贵重的财产了。

贺欢轻轻拈起一小块,放到嘴里,味道是前所未有的甜。

“唉,真是狠心啊。”他微微勾起唇角,阿萧要走,而且很可能是准备要走的时候才告诉他。

他得先走,否则,那个人,怕是走之后没多少工夫想自己吧?

……

时间紧任务重,贺欢没有耽误太久,很快就收拾完行装,带着一百名属下前去南郡。

他们马匹都是健马,没有用急行狂奔,而是用很正常的快慢步行军,马匹的步伐关系到冲锋的整齐和速度,是大比时要比赛的一环,贺欢这次也准备趁这机会加强属下的骑术锻炼。

他的属下这次补充进来了十几名襄阳的汉人,加上先前北镇汉人,他的手下里已经有了杂胡、鲜卑、山蛮、北汉与南汉。

他以前以为南朝的汉人和六镇的汉人一样,都是汉人,后来才发现,两者相差甚远,无论习俗还是吃食,南汉更擅陆战,北汉则与胡人没什么区别。

好在襄阳城的俸禄、吃食都很不错,这些老家不同的人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冲突,他们不会像六镇的军卒一样,为了一双羊毛的袜子就打起来——因为军中每年都要提供四双袜子,也不会因为多吃食物而欺负新兵,因为在军中,只要不把食物带出去,便能吃饱。

当生活没那么窘迫时,军中的士卒便自然而然地礼貌起来,不会像北镇军卒那样,一有机会便四下勒索掠劫。

当然城中给军饷时,军中士卒便容忍不了任何人说襄阳的不好,容忍不了北朝那些想要分一杯羹的人在襄阳乱来。

胡族商队会自发清缴南北商路,襄阳百姓会自然而然地为了新得的土地踊跃参军。

我好像越来越喜欢这里了。

看着沿途炊烟与商队,贺欢与属下到了驿站歇息。

“添马草,来一百碗大面,加卤的!”贺欢在驿站外的凉棚里坐下,身边的属下们也纷纷下马,把马牵到一边长得看不见边的马槽边。

“来了,马草要加黑豆么?”驿员立刻迎了上来。

“每匹加一斗黑豆,再加一两盐。”贺欢道。

“黑豆一斗三钱,盐一两十钱,大面加卤二十钱,一共是三千三百钱。”那驿员立刻就算了出来。

贺欢从怀里拿出金子,数给他:“记得给我开汇票!”

“哎,看您说的,规矩咱们都是懂的啊!”那人笑了笑,立刻去准备。

贺欢于是和同行们都坐着,等吃饭,十几个驿员忙前忙后,给他们上了热面汤。

“咱们雍州的驿站就是不同,得咱们自己给钱回去报销,”一个属下笑道,“洛阳那边,就是朝廷负责。”

“那怎么一样,”贺欢平静道,“若不细细记录,两相对照,要么驿站不堪重负,要么花钱如流水,你们以后就知道这些的好了。”

“就是!”一个倒汤的年轻人笑道,“如今这靠这驿站,咱们村里的人都能赚不少钱,养的猪、种的菜,都送这里来了,家里日子也过得快活,过年还能吃下一些下水。”

贺欢喝着汤,没有接话。

“哎,校尉,您看这小猪多好啊!”这时,一名军卒看到一个赶着七八头小黑猪崽、走在驿站里喝茶的的老汉。

“这猪条不便宜吧?”旁边倒汤的年轻人大声问道。

“猪条,三分利,喜欢就借,不喜欢老汉卖去别处。”那老汉大声道。

“什么是猪条啊?”属下问。

“小猪很贵,有的人家买不起,但又想养,便找人借小猪去养,养大了把猪还给猪官,一边得了肉,一边得了积肥。”贺欢答道,“还可以卖些钱,这就是猪条。”

“不错,”那驿从笑道,“也不是整猪全还,猪内脏、猪蹄、尾巴、排骨还是可以留给咱们的,有时候要是运气好,配上了种,生了小猪崽,咱们也可以悄悄留下几只,便能自己养了。”

“对啊,还有牛条、羊条!”旁边有人应声道,“好多没钱买的小牛犊的,便写下借条子,又能把牛养大,又能役使,养羊的得些羊奶,付给城里和路边的商人,都能让家里好过许多。”

贺欢问道:“那要是养死了呢?”

“死了当然是立刻给我还回来啊,万万不能自己吃了,否则要赔的,”那驱来小猪的老汉倒是耳尖,“当然,若有钱,这小猪也卖,猪条挺麻烦的,要不是朝廷里吏者愿意赔偿,加上乡里乡亲的,我还不弄这麻烦呢。”

“可要是有人吃了小猪,又不还钱,那该如何呢?”一名士卒忍不住问道。

“呵,那跑得了人,跑的了地么?”老汉嘿嘿一笑,“到时上了红名,朝廷说好的新开荒的土地三年免役,可就不免了,真有人敢如此,那我也就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