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又中一个(第2/3页)

掌管如此大事,是他有幸矣!这位年轻人甚至心中已经生出一股豪情,要以此做出一番成绩,不比每天在宫中当中书令,传递文书来得畅快么?

萧君泽目光里便带上了赞赏,道:“我在洛阳见过不少俊杰,如你这般,心怀天下,又沉得住气,不焦不躁的人才,却是未见过第二个。”

“先生谬赞了。”

“我不是夸奖你,”萧君泽目光平静而认真,“好就是好,坏就是坏,这世间事,本就有定数,是人心有了高下,才让人想得多了。”

元勰微微红了脸,但又十分感动:“先生说得有理,是小王着相了。”

萧君泽点头:“既如此,便随我一同,去看看我为修河准备的东西。”

还不知道自己会面对什么无知青年点头,带着胸中豪情,跟了上去。

天上晴朗,蓝天如海,白云如羊群。

他的心也仿佛回到的草原上,吹着苍茫的风,追随着心之所向,去向远方。

-

萧君泽的工坊坐落在河阴,原本,这只是黄河的一处渡口,如今却已经变成一处规模不小的乡镇。

这里有七百多名矿工,一百多位洗煤选煤的工人,还有三百多工人炼焦打焦,收集焦油。

不远处还有三百多人工作的高炉,每日烧铁水、铸铁件,日夜不歇。

三个月前,又新增了五百多梳洗、纺织羊毛的匠人。

这便是两千多位青壮,他们每日吃食是非常大消耗,有很多从洛阳周围来的穷人,会为他们缝洗衣物、会卖些鸡蛋、野菜,会出售食物。更有洛阳城的商户,每日大量从这里拉走焦炭、铁件、羊毛。

这里自发出现了一处规模不小的草市,还有人会从洗煤的废水里捞出一池水,沉淀出能燃烧一些细小煤灰。

萧君泽带着元勰参观了他的工坊,这位养尊处优的亲王虽然觉得这些东西都很有用,但却没有感觉出它们那巨大的潜力,只是感慨北朝能遇到君先生,真是天命所归。

于是最后,被萧君泽带到了教室。

……

“很多人不知晓,为何要学这些杂课。”课堂上,萧君泽拿起一只粉笔,为黑板边对着席地而坐的优秀学生们讲课。

优秀的是虽然马扎这东西很流行,但鲜卑还是以席地跪坐为主,就算元勰高有一米八,席地而坐后,他站着讲课也足够了,不至于出现什么踩着板凳写黑板书这种黑历史。

噢,对了,以后一定要在教室里设讲台,这是增加老师威严的东西,万万不能少了。

“远古之时,人们茹毛饮血,直到燧人举火,有巢筑屋,神农种禾,方得囤土地,立婚嫁……”

萧君泽历数了青铜器的发展,对农业的影响,又从这个角度,引出战国时期的变法,因为生产力增加了,奴隶制便不合适了,这才是战国时期,掀起变法狂潮的缘由。

然后便又提出铁器的存在,带来的改变。

铁的数量远比铜多,更锋利,廉价,于是,它不但能做犁,还能做兵器、马车底架,车轮……

“天下大同,不过是有衣有食,”萧君泽教导着徒弟们,“若每家每户,都有耕牛,可耕作百亩土地,何愁无食?若各家种桑植麻,能日断五匹,又何愁无衣?”

“只要天子仁德治理天下,天子能耕田几亩,能织衣几匹?”萧君泽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所以才有这新的官制改革,天下大势,滔滔向前,究其源头,也不过就在这些数字之间。”

元勰:“……”

被如此启蒙一番后,萧君泽也没有再给他讲什么。

“这些日子,我需要闭关研究一物,”萧君泽叹息道,“这朝中之事……”

元勰恭敬拜道:“先生说笑了,哪有什么朝中之事,小王不才,必竭力处理这些杂务,必不让先生分心!”

“钱粮那边……”

“我去!”

“诸草原头人……”

“我去!”

“勘测河道、还有尚书李大人那边……”

“先生放心,小王必不负所托!”元勰斩钉截铁道,“有先生做了如此多的准备,小王只是联络诸部与草原头人间,一点微薄小事罢了,还请先生给小王这机会!”

萧君泽微微皱眉:“那陛下若问起来……”

元勰果断道:“小王会禀明陛下,此事全由元勰做主,如今咱们河司新立,还需要一些助手,小王以有人选,先生大可放心!”

萧君泽点头,微笑道:“如此,君泽便坐看殿下雷厉风行了。”

元勰微微一笑:“不会让你失望。”

……

看着元勰大步走出校门,学校门后冒出三个少年的头颅,池砚舟在最下,明月最上。

“这是谁啊!”池砚舟面色不悦,“这么大了,怎么能和咱们一起听讲,还坐最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