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失算(第2/3页)

他后边的话不必多说,若是坐稳了江山,这些曾经的功臣,也必是不好过的。

萧衍轻叹一声:“殿下,这些萧某都懂,然,萧某虽有私心,也是南朝之臣。”

言下之意,投敌叛国的事情,他是不会做的。

“那太可惜了,看来你我这次,无法合作。”萧君泽遗憾道。

萧衍也很遗憾:“若有机会,萧某也是更愿意效力太祖嫡脉。”

萧君泽于是起身离开,身后传来悠扬的琴曲。

小舟摇晃,萧君泽陷入思考。

如他所料,萧衍虽然不愿意直接相助,却给了两个提示,一个是,拓拔宏真的在乐平城。

一个是,南朝将军陈显达在东边,那崔慧景部在南边,他们的一部份大军,应该在西边的大泽里牵制魏军主力。

有这两个情报,足够了。

至于情报是真是假,他现在还没有实力甄别,但不重要,反正去趟雷的不是他。

再说了,北魏大军中猛将无数,以南朝如此拖拖拉拉地进攻,不可能将魏军主力拖在大泽中太久,只要拓拔宏坚持五日以上,便能成功脱困。

想到这,他静立在小舟上,看着远方芦苇中一叶小舟荡出,缓缓向钟离城而去,神色不自觉地冷厉起来。

而那在远方水雾中现出隐隐轮廓的钟离城,是南徐州最重要的城池,在百年间,围绕这里出现了无数次大战,是萧衍等人刷功绩的重要地点,南朝所有成名的将领,几乎都在这里刷过经验。

它像一块坚硬的礁石,在风口浪尖抵挡所有来自北方的惊涛骇浪。

所以萧君泽对这里还是有所了解的。

所以他不喜欢萧衍。

这个南朝最有军事意义的重城,在五十年后几乎是以一种儿戏的形式,落到北朝手中,让后世无数了解此事的历史迷们为之扼腕——谁都没想到,萧衍苦心经营了五十年、政通人和、人丁兴旺的南朝,居然会被一个只有八百败兵的北朝降将给闹灭国了。

那可真是深刻地揭示了什么叫堡垒都是由内部攻破的。

因此他来到这个世界后,没有一点要辅助萧衍平定天下的心思,南朝这些世家门阀,已经将腐朽刻入骨血,萧衍费劲心机在高门与寒门之中搞出的平衡,不过是让一群豺狼在分配利益时不会起哄,甚至是为了安抚这些肉食者们,竭力压榨所有的底层骨血以供养。

萧衍用简朴和勤奋感动着自己,赏罚不明,贪污不治,轻信降将,大兴佛事,却觉得自己有无量功德。

与之相比,北朝至少还有救!

-

在按时服药的基础上,到了三日,冯诞的身体已经大有好转,下床行走时虽然会有些晕眩,却也能正常交谈,不会动不动就喘气了。

徐太医被惊得直呼不可能,原本不喜欢解剖尸体的他,如今每日跟在魏知善身边,不但有样学样,还对魏道长身边那套蒸馏装置垂涎三尺。

拓拔宏带走大军主力后,北岸亦然维持了着近三万驻军,这些驻军不但掌握着大量粮草,同时手握数百艘渡船,准备随时策应将会归来的拓拔宏。

原本管理北岸驻军的并不是冯诞,但在冯诞身体恢复,以他的身份官职,在军中便举足轻重起来。

不过,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他没有办法再安心养病了。

如萧君泽所料,第四日时,有急信传来,南朝的崔景慧已经带主力与钟离城汇合,两支劲卒合力,对北朝大军有包围之势,而皇帝那只独走北上回营的禁卫铁骑,下落不明。

但驻守淮河北岸的诸军将士情绪还算稳定——魏军不擅攻城,但在城池外的旷野生地之中捉刀对战,魏军的铁骑几乎可以说是无敌,只要皇帝及时与主力汇合,就不会有大的危险。

“你说陛下会被围困,我朝大军也会落在下风,这是为何?”看着沙盘,冯诞不能理解,他修长的手指指着钟离附近的几条大道,“这钟离周围,皆是一马平川,无大山大河阻挡,正是我魏军驰畅之地。”

这也是拓拔宏敢说要去看长江的底气,就因为这周围一马平川,无可阻挡。

同时还有淮河南岸的支流乐水河可以提供粮草补给,这样的情况下,就算打不下建康城,依靠搜刮周围民户,也能做为应急。

“因为已经快三月了,”萧君泽叹息道,“南方与北方不同,三月正是耕作之季,道路泥泞,骑军难以出动,更重要的是,在这附近,不是良田,而是阴陵大泽。”

“阴陵大泽?”冯诞一时困惑。

“当年楚汉之战,楚霸王带兵突围,逃难之中被一小民夫指路,引入大泽,让汉军追上,最后虽独身突围,却也无颜见江东父老。”萧君泽看着这片空地,微笑道:“乐平以西,就是大泽阴陵。”

冯诞顿时皱起眉头:“君泽啊,你怎么连这里山河机要也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