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收获 训练(第2/3页)

至于说街道上的车辆,二娃的发言就很有代表性:“城里开的车还没咱们村里的车大,里面都装不了几个人。”

大才是硬道理。

燕长青干脆带他们去看火车。

果然,亲眼见到火车,和在电视上看到的感觉完全不同。

特别是站在高高的铁路桥上,看着下边如同一条长龙一样的火车,远远的拉响了汽笛,然后轰隆轰隆地开过去,让一群孩子都觉得很震撼。

震撼归震撼,该吃饭还要吃饭,今天下馆子。

一群小孩儿来下馆子,老板扭着头看了又看,面都扯上了,没忍住:“孩子们,你们家大人呢?在这儿吃饭要给钱的?”

燕长青拿出工作证和钱:“我们有钱,老板你赶紧点,我们吃完还有事呢!”

老板有点迷糊,不过有钱就行,就算孩子是偷家里的钱也不怕,一看几个孩子就是家里不差一碗面钱的人,哪怕家长找来了也会给钱的。

别看几个小鬼都愣头愣脑的,但是确实和以前不一样了,平时在村里满地打滚弄得看不出颜色的衣服,洗洗一看,都是城里正流行的。

农村大老粗们有点钱也不知道怎么管教孩子,只知道遇到适合自家娃的东西,觉得能用就带回来。觉得只要给他们买了自己能给的最好的,就是尽了做父母的责任。

幸好村里还是比较封闭的,这些熊孩子就算穿一身龙袍,接受的还是传统的农村教育,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也没机会学坏。

……

吃过饭回到宾馆,几个人也不午休,叽叽喳喳地聊得可起劲。

然后等时间差不多了,提上礼物,去祝主任家。

祝晓斌的老妈看到螃蟹礼物的时候,燕长青总觉得她现在的表情似曾相识。

仔细回忆,是了,上次祝晓斌从村里回来的时候,她惊讶地喊乖乖的那一刻。

那时候的表情,和现在看螃蟹的表情,很有相似之处。

燕长青只好提醒她:“这个处理起来很简单的,直接蒸或者煮熟了就行,再弄点调料蘸着吃。”

其实他觉得烤熟的更好,那样连蟹爪都变得焦脆可口——最好还是烧砖的窑洞里,放在封砖的泥墙上,烤的最透。

不过看着人家小心翼翼地拎着网兜的模样,燕长青自觉放弃了提更多的建议。

祝晓斌开心的很,其实在村里的时候,他是不太敢摸螃蟹的——因为摸螃蟹就是找河岸水边处的黑乎乎的小洞口,根本看不清里面是什么,所以才叫摸螃蟹。

里面可能是螃蟹,也可能是老鼠或者蛇啊!

但是现在在家,他表现得挺勇敢,主动接过了老妈手里的螃蟹,提着送到了厨房,叮叮当当一阵子还有接水的声音,看来是把螃蟹放水里了。

……

简单和祝主任聊了几句,一群孩子就直接去了体育馆。

祝晓斌给了燕长青一个惊喜,上次他筛选的太厉害,临走的时候只剩下了八个学生,没想到现在居然又多了四五个。

总算是有选择的余地了。

祝晓斌也挺高兴,给燕长青解释:“原来那几个人走了两个,然后又来了几个……”

新来的这些有的也不是新人,是那三天没坚持下去的,特别是最后一天不来的,知道自己不去了,人家那边表演的很精彩,于是又动心了。

有的是当时胳膊酸疼了,觉得太吃苦,结果回去胳膊好了又开始后悔,看到祝晓斌带着几个人,天天课余时间跑体育馆,纠结了一番就又来了。

新来的也有,反正就这几个人,来源还挺复杂。

不过怎么来的也无所谓,重要的来了就行。

燕长青觉得还行,好歹这几天他们每天课余时间练习,比当初的场景好多了。

这些学生只有周末可以练,时间不多,那就闲话少叙,直接开练吧!

……

其实两帮人在一起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子弟学校的除了祝晓斌,其他都是新手。

燕长青想来想去,估计到时候表演还得分开来。

单位的节目表演根本没什么要求,只要表演的好看,大家开心就行。

那个跳舞蹈的小姑娘也还在呢,燕长青就给她设计了带舞蹈的动作,看起来比较赏心悦目的。

估计也就一二年级的小姑娘,拿着棍子随便表演几下,再来两声脆生生的嘿嘿哈哈,保证下边掌声不断。

其他学生也都根据观察因材施教,上次教的动作,有几个在祝晓斌的带动下,已经练得能看过眼,那就让他们继续练,别嫌枯燥,等会儿哥给你们表演个力劈华山,告诉你们只要这样练,迟早也能这么厉害。

剩下的实在不行的,那就练嗓子。

动作简单不要紧,嘿嘿哈哈声音一定要大,喊出气势来也是一种表演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