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有人好办事(第2/3页)

不过采访还没结束。

有一个记者还在深挖新闻:“我们来的时候,看到了这里停了很多手扶拖拉机,这是你们运货的主要工具吗?”

陈有亮点点头:“没错,现在有五个村子在我们这里进货,然后跑出去销售,通过这样来改善家庭环境,不少人都买了手扶拖拉机来当运输工具。”

“这就是改变了,据我所知,手扶拖拉机可不便宜,能买得起的,也都是万元户了吧?”

“差不多吧!这就不是我们的功劳了,我们只是提供了一个机会,主要还是靠他们自己的辛勤劳动。现在每个村子的手扶拖拉机还不够多,我相信以后会更多的。”

“我也相信。那么你刚才说的,只有五个村子来进货是吧?为什么?”

“因为一开始我们怕大家不信任我们,所以只能从身边的人开始。想通过他们的改变,让更多人看到,然后更多人走上奔小康的道路。”

“那你的意思是,市场本身是不局限于只让这几个村子的人来进货的对吧?”

“是的,之前是信任问题。但是现在的改变,大家都看到了,我们也希望更多人来通过自己的劳动,走上富裕的道路。”

“那你们现在进货都是自己去跑的吗?没想过招商?”

“这也是我们马上要做的一件事。因为我们人手有限,所以货物的种类还不够多。我们希望的是,更多的人信任我们,把产品交给我们来销售……”

很明显,这位记者问的话,都是祝主任交代的,正在帮忙打广告,把市场招商的事情宣传出去。

最后记者又很关切地问道:“那么市场发展到现在,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呢?”

燕长青抢先回答:“在杨乡长的大力支持下,还有来自油田方面,特别是祝主任的帮助下,我们市场发展至今还没遇到什么困难。”

记者皱了皱眉:“可是我看到,你们这里用电还是用的发电机?”

燕长青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这个,主要是我们市场离镇上太远,所以才用的发电机。”

市场到现在几个月了,居然还没用上电?

不过这个问题,记者也只能点到为止,不能深说。

……

接下来记者们又对在现场的杨乡长,祝主任等进行了一些列的采访。

最后还对部分村民进行了采访。

在采访结束后,燕长青还提供不少照片当做新闻素材,比如有村民为了致富另寻道路,开办了小型养鸡场,还有某位老村民,在村里开办了打面榨油作坊等……

等到记者们在市场这里吃便饭的时候,陈有亮还对几位记者辛苦前来表达了实物感谢,让他们更加满意了。

只不过等到记者们准备离开的时候,那个最后采访陈有亮还提起用电的记者,拉着燕长青把一个小包包塞他口袋:“燕总,咱们可是同事,这个就不必了。祝主任没和你说吗?咱们一个部门的,为了和地方上搞好关系,把我派遣到日报社的,等将来我还会回来的。”

燕长青早就知道的,毕竟现在可是大白天,记者难道还会算命,大白天又没开发电机,就知道你家用的什么电啊!

他笑着把小包包塞回去:“人家都有,你不要,是不是不合群?派遣你过去是要你搞好同事关系的,可别脱离大家了。别推了,我们是诚心感谢你的,你后边那段问话,给我们省了多少广告费你知道吗?”

旁边祝主任笑着说了句话,这个记者才不好意思地把小包收下了。

燕长青都忍不住感慨,果然是有人好办事。

有人帮忙问上那么几句,省的岂止是广告费——通过新闻出现在人们眼前,等于直接把市场的信誉度拉满了。

关键自己还告了一黑状,虽然不知道会不会播出,但是无所谓,反正我说了。

事实俱在,现在市场就是没通上电。

虽然我从一开始就没去申请通电。

但是没通电就是没通电,哼!

……

当天晚上桃树乡批发市场就登上了市电视台。

新闻很短,只有简单的介绍,但是最后的时候,新闻播报员说了一句:“相关情况,请看稍后我台记者的采访。”

没错,大概电视台节目实在在太少了,广告就那么几个来回翻来覆去的放,又或者油田这边给他们加了点油,总之这次采访,干脆给做成了个单独的采访节目。

而且出现在电视上的还有杨乡长,祝主任,以及最后采访的部分村民。

比如大燕庄最先买了拖拉机的村民燕二某,开办养鸡场的燕大某,开榨油铺子的燕铁某等等。

这些村民都普遍表示,原先俺们都没啥见识,想挣钱都没门路,自从有了人带头,大家才走上了致富之路,过上了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