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徐福等人:名留青史!不敢想根本不敢想!(第2/3页)

好心?各取所需罢了。

张公派五名隶臣,去帮忙运回玉米,是为保证玉米种子不出意外。

他则正好有人陪伴护卫,敢于去郡中接应阿父,并且也不必担心随着役夫归乡,仙粮玉米剧增,日后一时滞销。

得仙使之幸,阿父中选役夫,家中一朝富裕。

那他就要把握一生难得的机遇,最大程度地兑现这份财富,为来日计谋。

像马诚母子一般者,大秦诸郡县之中,还有许多。

陆续地签收了应役亲眷住宿补贴中的最后一匹布。也得知役夫即将归家,并在郡中支取十五石仙粮的消息。

家口众多的,就决定几个亲人一起去郡中接应。

亲眷稀疏者,或商议族人,或联系县中其他役夫的亲眷,结伴前往郡中。

也有像马诚一般,提前许出去玉米归属,然后让买家一道去接应他们的玉米种子。

而有那住得近的,或者赶到郡中早的,还见证了一场仙使赐福大典!

三丈登仙台上,仙使迎着金风而立,仙逸翩然!

叮铃仙音,神轮如月!

而后金灿灿仙粮,汇成金瀑,似倒悬九天!

因为仙粮太多,还不得不分成两次,等高台下仙粮运走后,又继续第二次。

如此才不至于仙粮淹没高台,得以顺利赐发完毕。

“原来役夫积攒的工餐仙粮,竟是由仙使亲自送到郡中的!”

“仙使体贴又心善啊!为给我等家中役夫省些气力和麻烦,竟然送来郡中!”

……

似马诚一样

的心思通透的许多聪明人,自然知道仙使送粮入郡之举,是为确保仙粮不失,能够如数发放到各人手中。

为杜绝沿途劫掠,也为大秦安宁。

但他们却也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切实的便利和好处:不必在沿途运输时,损耗一部分,也不必担心被劫掠,人财两失。

马诚看着,喃喃道:“陛下和仙使,确实心善且耐心。”

不只工餐仙粮,还有住宿补贴仙布。

但凡是虚假的仁善,全无耐心,那直接赐发便罢了。谁又会管你是不是全数拿到手了呢?

是不是因此遭受劫掠,人财两失呢?

因此,无论是聪明通透,还是盲目信仰的人,总之都对陛下朝廷和仙使生出满腔好感。

……

九月初。

通达八方的阔直驰道上,成群结队的役夫行走着。

他们大多身穿土红色春季工装,还背着鼓鼓的包袱,里面装着夏冬两季的两套工装。

也有不少还扛着剩下的口粮——每人每月一石口粮交到工地伙头营,统一煮食。最后一月提前完工后还剩下一半,便平分返还回来,每人也有半石。

这样一来,归家一路上的吃住竟然也足够了,不必另外花销。

——役夫都是贫苦出身,能节省都会节省。

驰道上百里一驿。

役夫们入夜时,就在驿站歇宿,第二日早上出发前,买几个馒头揣着,用玉米结账后继续赶路。

“可有遇见可疑之人?或者遭遇劫道?”

驰道上每百里,都有一队沿路巡逻的士伍,但凡碰到一群役夫,都会询问一遍。

“没有没有!有将军们巡逻,又是驰道之上,哪里有强盗敢于劫道!”

役夫们笑着回答询问,只觉心中安稳。

在北地之内,驰道上多是步行的役夫。然往南走,就渐渐有了坐敞篷牛车、驴车或马车的役夫车队。

南地路途遥远,步行又累又慢,又怕赶不上回家过年——三年时间,岁首新年的习俗已然传开。

加上此行酬劳丰厚,便狠一狠心,合资租上一辆车马,沿途轮流换乘,也能尽快赶回去。

车马是在驰道上的

驿站中租来的,因驰道和驿站都是朝廷直管,每到一处驿站,都能换一匹牛驴或马。

只要在下驰道之前的最后一处驿站,还上车马,并取走押金就行。

还有那些幸运的役夫:“驰道正好经过郡治和县中,我们何不在郡中支领了积攒的口粮,再用驿站的车马运回县中家里?”

类似情景,在八方驰道上,天下诸郡县中,都在发生着。

到九月末,最远的长沙郡、庐江郡和黔中郡南端的役夫,也都已安全归家。

这一场二十万役夫的大规模归乡‘春运’,也终于落下帷幕。

接下来都将忙于易换玉米种子,裁布做新衣,喜迎新一年——始皇帝五年的到来。

……

时间回拨,视角转换。

九月初,咸阳。

周邈八月初出发,结束最后一轮赐福大典,又飞马快行,沿驰道前往诸郡,卸下该郡役夫积攒的口粮玉米。

等这一轮结束,重回咸阳时,时间已经迈过九月。

万里长城任务提前半月完工,各班‘工头’乘各班钢铁神兽,回到咸阳已有旬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