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百圣归秦(第2/3页)

“虽然进士科的《经学》一部教材中,孔孟荀的儒学经义占了半部,但毕竟尚有法家、道家和兵家的三家可以抗衡。”

“而科举有明法、明算、明字和进士四科,前三科虽偏于实务,进士科多出事君之士,双方却也能势均力敌。”尤其明法科,毕竟在大秦根基深厚。

这就好比前三科是事业编制,进士科是公务员编制,前者精于业务,后者通于政治。

冯去疾不由心中暗叹:首届科举尚未开考,仙使便已预知其未来趋势。外界多有猜测科举取士乃是仙使献策,看来确是如此。

“仙使真知灼见,深谋远虑。”冯去疾也同意道,“仙使祭拜孔庙,必然会抬升儒家地位。”

甚至不必多久以后,只需十六场赐福暨动员大典结束,仙使之名就将响彻九州大地,受天下黔首狂热信仰。

若仙使祭拜孔庙,不说天下士人如何,愚昧无知的天下黔首恐怕就只知儒学,而不知百家。

冯去疾不由又暗叹:陛下对仙使信任之深,可比当初放心王大将军率士伍六十万攻楚了。

“那这样一来,就妨碍了陛下的谋篇布局。”周邈陷入苦思冥想之中。

众人也是无法可施。

内室一时安静下来。

叮!

智慧的灯泡陡然亮起!

周邈从后世兼收并蓄的文化繁荣中得到了启发:“既然拜祭孔庙是有必要的,而仅仅祭拜孔庙又会导致失衡,那何不多祭拜几家?”

“仙使之意是?”

周邈此时是灵感迸发:“不仅

祭拜儒家至圣孔子,还祭拜亚圣孟子、后圣荀子,从内部平衡儒家势力。”

“还祭拜法圣商鞅①、兵圣孙武、道圣老子!末了再称赞一番百家诸子。”

儒法道兵,是大秦从百家中选的四家主要学说。

众人虽不曾全部听过各家的圣人,但因为知晓仙使用意所在,那么圣人名头而已其实无关紧要了。

“东周以来五百年春秋战国,百家学说林立、争芳斗艳。如今大秦一统天下,百家争鸣也当有一个体面收场,正如天下归秦,百家自也当归秦。”

周邈一番言语,就此开启器百家圣人学说归于秦学的‘百圣归秦’局面。

从高中就是辩论社骨干的周邈,一旦进入状态,脑子运转速度是极快的:

“而且,科举取士的教材编写不就正在这样做吗?尤其是进士科《经学》,择取了儒法道兵的子经精华,汇编而成。”

就像北宋朝廷都能汇编七部著名兵书颁行一部兵法丛书《武经七书》。

大秦自然也能融合百家,形成秦的文化体系及‘秦学’。

“始皇陛下其实已经在这么做了,此时如果我公平地去祭拜儒法道兵四家圣人,再在祭文中称赞其余百家,岂不也是代表大秦的一个非正式表态?”

始皇陛下是皇帝,轻易不能表态,但他是仙使,就灵活方便得多了!

非正式表态,就是youknow,但不可言说。

“妙哉!”冯去疾等人再次称赞。

冯去疾:“今日一十儒生挡道,未必没有因科举教材下发后,儒生儒家想要争权夺势的原因。”

“但若仙使平等地祭拜百家圣人,便是侧面透露了大秦对百家的态度:兼收并蓄。如此一来,百家在野之士见大秦朝廷态度已定,自然而然便会与时变化。”

毕竟百家圣人尚曾周游列国、游说诸侯,此时的百家可没后来被独尊的儒家那样清高迂腐。

叔孙通重制朝仪就是识时务的典范,被太史公称为‘汉家儒宗’呢。

周邈的中一之魂突然苏醒:“百家争鸣当已歇,百家圣人应归秦!”

与时变化的儒家,确实适合封建社会的统治。

但就一定要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吗?

反正周邈相信,现在的始皇陛下,能够兼收并蓄,结束百家争鸣,使百圣归秦!

……

仙使周邈召集随行官吏‘夜议’时,孔子故居所在的阙里。

里门虽关,也有夜深未眠的人。

庙屋三间的孔庙旁东侧,居住着孔子八世孙孔鲋及幼弟孔襄两家。

兄弟一人的父亲孔慎曾在魏国为过相,一人也旅居魏地,魏国灭后便返回故里,在此守庙及看管先祖孔子遗物。

往常都遵照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今晚却是无法入眠。

前日从薛县来的门生叔孙通②,也随其侍立堂中。

日入时分的那场大典,神异仙迹犹在眼前,耳边也似乎还在响着鲁县百姓的狂热高呼。

这本是一场孔家也当欢喜同庆的盛典。

但在这场大典之前,却发生了一十孔门儒生,拦道辱骂仙使一事。

虽当下大典后全城陷入狂喜中无暇他想,但只用等仙使离去,鲁县百姓狂热退却,那时与仙使有关的此事必将传扬得尽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