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周邈:陛下陛下!我回来了!(第2/3页)

如果觉得不必告知,那像是自沛县征调入咸阳的那萧吕曹三人,以及此次淮阴的韩信,陛下便不会告知。

至于‘故韩襄王次子韩虮虱之孙’?这身份或许是真,但不起多大作用,也就起一个幌子作用。

隗状指出重点:“派谁去接人?”

王离护卫仙使出游在外,王贲不日出发前往燕齐营建盐场,蒙恬也将出咸阳守上郡,章邯亦在外。

并非说朝中再无得用的武将可领兵接人,兼并六国的大小功勋,自然不止见于史书的寥寥几人。

而是仙使特殊,若非心腹或可信之人,万不得已,便最好不令外人接触。

于是,派谁人去接韩家母子?

一时还真想不出合适人选。

不过既然心腹和知情者无暇分.身,那……

其余人刚有点头绪,李斯已经率先禀道:“启禀陛下,臣愿为长子由荐言!”

“臣之长子由,虽才干中庸,却尤稳重可靠,虽尚且资历稚嫩不能托付巨功,率领一队人马跑一趟淮阴,接人入咸阳,却也必能万无一失。”

关于李由,周邈在后来某次闲侃时,说起秦末起义军,曾带过一嘴。

李由后曾为三川郡守,抵挡陈涉吴广起义军,扼守三川。在李斯及次子在咸阳俱五刑、夷三族后,仍统兵在外。

最终,于雍丘在项羽和刘邦的进攻下,激战四天,城破仍巷战,杀至身边仅剩十余人,才被刘邦部下曹参斩杀。

李由为将或许武功

不显,但应当确如李斯所言可靠可信。

“可。”嬴政应允。

“令李由率兵一千,前往淮阴,接回故韩王孙及其母。”

李斯不知嬴政已对李由有所了解,只当陛下纯粹是信重他,方才恩及长子。

心中感动,看来陛下对他的‘以观后效’考察已经得出结果了,陛下还是一样信重他!

不由得更加死心塌地了。

“陛下信任臣及臣长子,臣父子也必不辜负陛下!”

李斯愿肝脑涂地的样子,可见其忠诚。

嬴政:“……朕拭目以待。”

其实李斯想的也没错,即使嬴政知道李由可靠,但以李斯后来的背叛作为,仍能用李斯和李由。

未尝不是胸怀广阔,霸气能容人。

李斯愿肝脑涂地的忠诚,倒也没给错。

之后众卿散去,李斯带着旨令回到家中。

关起门来,挑拣着选了些信息告诉长子,又好生提点叮嘱了一番。

第一日一早,李斯长子李由率兵一千出咸阳,星夜兼程赶往淮阴。

……

另一边,给始皇陛下写信寄出的周邈,怀着激动和兴奋的心情入睡。

第一日一早,周邈与扶苏商议过后,延后了半日行程。

又为韩信母子完善了安排,仔细叮嘱。

直到将近日中时分,周邈才告别韩信母子,登车离开淮阴。

离开淮阴时,淮阴县衙上下倒也按礼出城相送了。

但就是一副带着虚假面具的样子。

“看不惯我们,又干不掉我们,憋憋屈屈的样子……”

“我看着就喜欢!”

如今始皇陛下俱灭六国,天下一统,有人不服气,但又只能委曲求全。

每每想到这里,周邈就不会为那些人的虚假敷衍生气了。

出淮阴,下广陵。

周邈在广陵又收到一封防止寄漏的始皇陛下回信。

周邈又写信一封回咸阳,倒没什么重要事情,就是想写信问候了。

而后队伍在江水入海口北岸的广陵,出城转西。

一路沿江水北岸向西直行,进入九江郡,过

历阳和居巢县。

在路过居巢县的时候,周邈想起了项羽的外置大脑——范增,似乎就是居巢人。

但其人反秦思想顽固,大秦也不差范增一个谋士老头,也没有去寻访。

甚至因为没到补给物资的时候,车队都不曾停驻一刻,便辘辘前行离开了居巢。

之后出九江郡,入衡山郡。

在郡治所在邾县停留一晚,补给了物资。

第一日一早启程,又继续西行,出衡山郡,入南郡南部。

又沿江水岸边,入长沙郡。

之后向南渡过江水,沿支流湘水南下,过湘山。

在湘山脚下,周邈给始皇陛下写信——#关于历史上始皇陛下伐光湘山树木/给湘山神女剃头露出头皮的那些事#

即使远在路上,都不忘向咸阳的始皇陛下分享历史趣事。

嬴政:……

大可不必。

过了湘山,沿湘水岸边南下,渡过五十多年前屈原投过的汨罗江。

在汨罗江边,周邈感怀不已,背了一句《离骚》——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主要是周邈就只记得开头这一句。

《离骚》又不是《过秦论》,高考过后他就没有再背过了,自然一时背不出来。

继续南下,经过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