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旅行周周寄回明信片(第3/4页)

为这一顿宴饮,宰杀了好几头猪羊。

堂上堂下入座参宴的也就二三十人,不至于一人一份就舀完了。

“……依仙使之言,平便再添一碗。”陈平神态大方道。

话落立即就有隶妾上前,端碗去再盛一碗杀猪菜。

陈平开了添菜的先例,之后就又有几人先后添了菜。

可以说这一顿饭,众人吃得是肠满肚圆。

对此,阳武县令高兴,又没那么高兴。

众人吃得香,主要功劳在用仙使劁猪神通劁过的猪身上,以及咸鲜不苦涩的精盐,还有仙使手笔才有的豆腐、豆芽、腐竹和豆干等配菜和小菜。

至于桌上的酒浆,仙使是尝都没尝一滴,扶苏公子等人亦然。

这样一来,其他桌也不好举杯自饮,于是就都剩了下来。

再者,都只顾着往嘴里送菜扒饭了,没有空出一张嘴来交谈。

饮宴期间,就过于安静了些。

主要是周邈把饭桌社交,全权托付给了扶苏。

而长公子扶苏虽然知礼讲礼,可一天赶路下来正是饥肠辘辘的,也不会为了与县邑的官吏啬夫应酬,委屈自己的肚子。

只等都吃饱饭了,才终于有时间来应酬社交。

社交的话题不知不觉地,就谈到大秦近期的朝野大事。

又自然而然地谈到了科举取士,这一昭告天下、关乎重大的政略。

“……月余之内,各科的三册参考书目,应当就会下发至各郡县了。”

这也不是保密信息,席上问起,周邈就顺嘴透露了。

但对席上有志科举的陈平和年轻郎君们来说,先人一步得知科举的详细信息,便是占得先机。

陈平又发问:“只不知这参考书目,是否高深渊博?吾等学子也担心学不懂……”

科举取士是周邈提出,推广科举也当有他一份责任。

闻言,耐心解答陈平的疑问:“明法、明算、明字和进士四科,每科三册参考书目,都是朝野大儒大家汇编而成,重在实用,不在艰深,本也不是为了难住考生。”

“内容都是常见常会的,主要是给考生划定了出题范围。”

虽然这范围是整三本书,可相比书海浩渺,已经缩小很多了。

得到周邈的回答,席上陈平和年轻士人们都松出一口气。

周邈随即又补充,“当然,作为选拔性考试,到会试和殿试时肯定会加大难度。虽然还在参考书目范围内,却也有出难题的出题方式。”

陈平理解,“这是理所应当的,有难度才能分出个高下。”

他只需排除外物阻碍,再竭尽全力,总能博一个出身的。

这出仕的出身是高还是低,且看天下士人学子的高低,届时就各凭本事了。

在科举取士的诏令通告天下时,陈平就意识到这是他的绝佳机遇,并当即开始准备。

也积压了一些问题,今日机会难得,便问出来希望得到

解答。

“只不知应试答题时,是用简牍刀笔,还是绢帛毛笔?抑或是纸张毛笔?”

陈平此问一出,席上几个人不由侧目。

他们还什么都不知道,陈平却已经了解得如此细致了。

听闻陈平交游广阔,如今看来所言非虚。

周邈:“虽然参考书是纸张印刷,但第一届科举仍旧用简牍刀笔作答。绢帛太奢华,纸张尚未普及各郡县。”

“纸张毛笔作答,估计会在三年后的下一届实行。无论是简牍刀笔,还是纸张毛笔作答,其实区别都不大。

其中的差别,朝中的上卿们都会考虑周到的。”

“多谢仙使告知。”陈平放下心中顾虑。

简牍刀笔作答的话,那他就不用花费太多时间练习软笔字了,只需专注学识本身即可。

因为之前始皇陛下与扶苏说起科举时,周邈什么都不知道,后续他就有稍微关注一耳朵。

平时也叫方岩给他播报朝廷大事,因此陈平他们问的问题,他都答得上来。

偶有答不上来的,也有扶苏补充。

宴饮尾声时的这一场‘科举备考交流会’,对话交谈进行得很愉快。

堂下席上的一个年轻士人突然问:“只不知进士科的策问大致是个什么状况?考些什么?”

周邈感觉似乎有哪里不对劲,但也答道:“以百家核心要义,结合政务时事作答,无非也就是何、为何、如何做、有何后果此类。”

可那士人又追问:“也不知始皇帝陛下更爱哪家要义?或许更爱儒法墨显学?”

“你是在让本使透题给你?”前大三学生周邈,对于类似的话术可太熟悉了。

同学们求老师划范围透题的时候,就是这么说的!

一贯老好人的扶苏已经冷下了脸色,眼神逐渐犀利。

或许不为透题,而是打探陛下施政偏好……

就在一触即发的时刻,陈平开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