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章台宫现场历史直播:秦亡的原因(第2/3页)

……

“关于秦亡的另外一些原因,有刚才说的秦律严苛。更还有徭役繁重的原因——这一点,我也没什么可狡辩的。”

“还有,在兼并六国后,依旧没能停下扩张、与民生息,反而继续征战、大肆营建,空耗民力和国力。”

关于这一点,之前嬴政和蒙恬都已经知道了。

“北却匈奴、五征百越,修长城、治驰道、建直道、开灵渠,还有修骊山皇陵,这些征战和工程,极大地消耗了民力和国力。”

关于徭役繁重,周邈没有狡辩的,但关于继续扩张,他表示有话要说!

“不过在兼并六国之后,大秦依旧继续扩张,其实也是局势所迫。”

“因为大秦的军功爵制度,它决定了大秦必须扩张,不停征战,才能维持黔首的晋身通道的运行。”

“兼并六国之后的大秦,就像一架下坡行驶的战车。一旦急停,便会翻车,车毁人亡!”

“无法可施,只能眼睁睁看着战车往下冲,或许滑入深渊,或许在触底后,还能再次攀升。”

军功爵制不能停,不停便要继续征战。

征战必有人丁伤亡,则必会加重黔首离心。

基层控制不足,就需治驰道,连接交通,以加强控制。但这又加重了徭役。

愈是控制不足,愈要用秦律约束,秦律就愈显严苛。

人丁伤亡、徭役加重、秦律严苛,于是黔首离心。

黔首离心,则统治不稳;

统治不稳,则黔首进一步离心……

一直沉默的隗状开口:“如此,岂非无解?”

周邈无奈表示:“以现在的生产力、交通和运输力来看,要想完全统治中原大地,是很难实现的。”

同样一直沉默的王绾,也在此时开口:“这就是臣当初顾虑燕、齐、荆地偏远,提出分封诸皇子前往的原因。”

提倡全面郡县制的李斯,当即反驳:“如我当初所言:周文武王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疏远,相攻击如仇雠。分封,乃纷乱之始!”

对于王绾的说法,周邈也不由予以反驳。

开口先是一顿夸:“王丞相,陛下雄才伟略,千古一帝之首是也!

陛下所创封建帝制,沿用漫漫两千年,郡县制核心的集权思想,更是沿用到现代,并将一直沿用下去!”

“陛下所建秦朝,是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陛下之功,无人可以超越!”

接着就摆事实、讲道理,与王绾对线:

“汉承秦制,吸取秦亡教训,如王丞相所说的,采用了郡国并行制,将偏远地方分封给诸皇子。但不也爆发了‘七王之乱’?”

“即使与陛下同为千古一帝前三的汉武帝,最后也用了推恩令,将王国和侯国分割纳入大汉郡县管辖,才堪堪化解诸侯割据的困境。”

王绾胸中的一口气泄了。

原来他一直缄默坚守的,历史验证结果只是:不过如此。

分封不对,郡县不足,似乎已经无解。

一直以来,嬴政都只是听一听周邈的未来之言。

听后仅作参考,诸事决断,大多依旧如故。

因为周邈明显的阅历不足,让他的稚嫩显露无疑,这让他的高谈阔论也稍显幼稚。

如果今日换做章台宫中任何一员大臣,来阐述周邈这一席话,都会比他说得更煽动人心。

——自然,因为两千多时间的差距,周邈有着信息上的优势。

所以,也不怪嬴政没被周邈忽悠得言听计从,仅仅是听一听,最终会自有取舍。

但现在,嬴政第一次向周邈问策:“对此,当如何化解?”

历史上的始皇陛下,应当也深陷困局,一时无解,只有屡屡出巡以震慑天下。

且往前走,且寻求解法。

对于问策,周邈给出答

案:“世界是变化的,没有永远适用的制度。时移世易,应当顺应而变。”

“既然大秦有问题,那一个个去解决就行了。总不能让大秦二世而亡吧?”

章台宫殿中的君臣,没一人愿意大秦二世而亡。

所以人人皆是屏息凝神,等待周邈提出化解之法。

周邈开始历数:“基层控制不足,就培养官吏,派驻地方军,加强基层治理和控制。”

“徭役繁重,空耗民力和国力,那就减少徭役。”

“军功爵制是绝佳的战时制度,但大战过后不再适用,那就改!”

“关于军功爵制,不能直接取消,那样就堵塞了黔首向上的通道,后果会很严重。”

“嘿嘿!”周邈突然嘿嘿一笑。“我这里,有一‘科举制’,可解军功爵制的困境。”

“科举制与军功爵制二者并行,一文一武两条进身通道,既能保持军队活力和战力,又能培养选拔出大量新官吏,一定程度解决基层控制不足的问题。”

至于科举制与始皇陛下的愚民方针相背,周邈觉得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