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章台宫现场历史直播:秦亡的征兆(第2/3页)

大秦灭亡……大秦灭亡……

——冯劫的脑袋里,重新被‘大秦灭亡’占领。

隗状和王绾等人,情况也没比冯劫好。

……

“秦的灭亡,是多种原因综合导致。对基层的控制不足,只是大秦灭亡的征兆。”

周邈用大放厥词的花招,打断了嬴政怒气值的积蓄。

但本人还无知无觉地,接着摆事实、列论据:

“说到秦朝对基层控制力的不足,在始皇陛下后来遇到的两次刺杀大案中,有显著体现。”

嬴政仍旧不曾开口。

显然默认了听周邈讲下去,其余人自然不敢出言制止。

也纷纷竖耳细听。

于是,章台宫中只闻周邈的声音:

“一是博狼沙遇刺案。”

周邈援引史料:“《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九年,始皇东游,至阳武博狼沙中,为盗所惊。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

“二是兰池刺杀案。”

蒙恬:……周邈之前说的‘逢盗兰池’来了。

同样援引史料:“依旧是《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帝三十一年,‘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米石千六百。’*”

如果周邈真有神异来历,所出皆为真言——关于这一点,陛下和蒙恬甚

至死去的赵高,应当都已经验证过了。

现在陛下手边的马鞍、马镫和马蹄铁,三张图样,也正证明着周邈的不凡。

那么,周邈所言:秦对县乡基层的控制几欲瓦解,就极有可信度了。

博狼沙遇刺还罢,发生在关东六国故地。

然而兰池宫刺杀,可是发生在关中咸阳!

而且是咸阳城中的宫苑兰池宫内。

但是……

周邈也道出另一种可能:“关于兰池宫刺杀案,究竟是偶发性刺杀,还是有预谋的政治暗杀?”

“我觉得始皇陛下,更偏向于相信是后者。”

“于是才在盗贼已经被武士杀死后,依旧在关中大肆搜捕二十日。”

李斯深感认同:“的确,相比因咸阳周边混乱而生的突发刺杀,更像是蓄谋已久的暗杀。”

“关中随后飞涨的米价——从一石三十钱涨到一千六百钱,就是最好的佐证。”

李斯合理质疑道:“陛下微服私访,行踪当是绝密,若无重量级人物在背后操纵,如何能得知陛下行踪?”

“又如何能在大索关中时,操纵米价飞涨五十倍?”

李斯一通阴谋论分析下来,周邈听完不禁感叹:“不愧是你李斯啊。”

阴谋专精!

李斯:?

蒙恬:当面说人时,已经知道收敛了。可见之前的劝说指点,有记住一点点。

“不过……”周邈悠悠道。

“也可能真的是咸阳治安已经糜烂至极,甚至有盗贼能自由来去皇家宫苑,在偶遇陛下后决定刺杀。”

“又在关中搜捕之时,大肆侵扰黔首,民间愈加惶恐难安,关中动荡,以至纷纷囤米以防万一。

致使米价飞涨,而咸阳平准物价的直市也失去了作用。”

嬴政眼底暗潮涌动,神情冷凛。

是事出意外,还是蓄谋已久?

无人得知他心中偏向。

但周邈最不愿意听人说始皇陛下的坏话,哪怕他自己也不行!

立即反驳道:“但这里可是关中咸阳,陛下眼皮子底下,绝不至于糜烂至此!”

李斯:……那你刚才反驳我?

周邈并不觉得他自相矛盾。

接着说:“相比兰池案的扑朔迷离,博狼沙案的真相,就是世人皆知了!”

“虽然大索天下十日,最终也没抓到元凶,但历史给我们揭露了真相:

博狼沙刺杀案主谋,乃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是也!”

“张良家五世相韩,为报灭韩之仇,在秦始皇东巡时,找来一力士,在高远处扔出一百二十斤铁椎,只是误中副车。”

“不过……”

蒙恬:警觉.jpg

转折来了!

周邈果然转折:“不过若非张良才华精绝,闯出声名赫赫留载青史,也无人知晓此案主谋。博狼沙刺杀案,也将成为一件迷案。”

嬴政此时反而很冷静,在深思刺杀案的同时,还一心二用:

三杰之一,旧韩地的张良……

“在韩国故地遇刺,有动机、有能力筹划刺杀的张良,却没被查出来,‘亡匿下邳’回归正常生活,足见大秦在当地控制力之松散。”

“综上,从关中到关东六国故地,大秦对基层控制力都普遍不足。”

以两桩刺杀案论证之后,重申了事实结论。

章台宫君臣对这一事实,眼下其实也已有所察觉。

只是在此之前,不曾料到会那样严重。

承上启下,周邈顺势道出原因:“究其原因,在于秦国扩张过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