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一份契机(第2/3页)

而坐忘道,最终脱胎出了元婴。

元婴,明心见性,真我始出。

于识海中凝结真我,得见自身,便为元婴。

相比于真正的坐忘道感悟天地自然,相差了不少,但这的确是同一条路,区别不过是一个走的极远,一个只是刚刚起步。

按照清平子曾经的说法,每一条路走到真正的极致,出现‘得道者’之后,便是此路不通。

所有修其‘同道’的修士,都要受其压制,严重些的身陨道消也再寻常不过。

但后来者若要继续向上攀登,就不得不再沿着当初的旧路走去,然后才能开辟新路,因为曾经的得道者,道蕴已经永恒铭刻在了世间,不走都不行。

也就是说,哪怕想要开一条新路,也得先走一次前人走过的路,只是无需再走那么远,走一段也就行了。

练气、筑基、金丹、元婴、化神……每一个仙道境界,都代表着昔日一条至高无上,直至终极的道路。

除了天地化生的巫的肉身之境不必去走,世间已经处处留下了得道者的痕迹。

最终也就化作了一层层的境界,需要世人攀爬而上,才能站在山巅,重新为自己谋划新路,换条赛道寻求超脱。

如今的仙道,只是一群拾人牙慧者,在向上攀爬,每一个境界都是浅尝即止,便要向下一座山峰越去,只有踏遍每一处山峰,才能去寻觅自身的道路。

而天地生灵已经无法承受下一位得道者的重量。

对于仙道的认识越是深刻,顾担越是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残酷。

无论是巫的肉身无双,还是炼气士的先天一炁,乃至坐忘道的身融天地,万物皆我,都是何等美妙的一条道路。

可遗憾的是,大道仅容一人。

一人得道,此路断绝。

便是能够沿着足迹继续探寻,也注定无法与其相争。

后来者纵使侥幸一窥其中光景,也不可能真正接近。

不过,道就在那里。

得道者成道,并不会让道就此消失或者隐去,只是永远无法再抵达终极。

后来者纵使无法与其争道,借此机会观摩一番,对自身也有着极大的好处。

顾担的肉身很强,但神魂却也不逊色多少。

其中未尝没有当初观摩姬老冲刺先天之时,坐而忘道的原因。

直到这个时候,顾担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仅有姬老冲刺先天的时候,出现了那般变故。

向道之心,至真至纯之心。

姬老求道,求的却并非得,而是知。

神魂契合,感召天地。

机缘巧合之下,终入坐忘之境。

连带着一旁观摩的顾担,也因此被拉了进去。

这并非是谁在暗中谋害,而是天地间原本就有的‘规则’,甚至曾是一条成体系的道路。

只不过那个时候,他们的见识过于短浅,对这份埋藏在岁月中的秘辛不得而知。

所以也理所当然的,虽然侥幸进入到了坐忘道的状态,却要舍无忧,舍去自身,身融天地。

一直埋藏在顾担心中的一根刺,今日终于拔出。

那并非是谁谋害,也并非是谁刻意设下的关隘。

大道就在那里,近者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唯看自身。

欲得道者,若不能抵御大道的诱惑,必将以身融道,烟消云散。

坐忘道,虽对自身有好处,但风险也是极大。

最关键的是,对于绝大部分修士而言,都是被动进入那种玄奇的状态,根本不懂得如何掌控,甚至连怎么回归自身都不知晓。

最终,难免落得一个身死道消,在沉迷于无上大道之中,迷失自己,舍我无忧。

虽然这理应是一次‘机缘’,可这种机缘的风险委实非同一般的大,一个不小心,便将命给玩了进去。

书中有说,一旦进入到坐忘道的状态之中,一定要时刻铭记真我,不可当真贴合大道,否则必将被大道同化。

个人的力量,是根本无法与大道比肩的。

唯有保持住真我,让大道好似浪潮般在眼前翻滚而不真正涉身其中,才能够维持住自身的存在。

至于如何做到这一点……

将书翻到末页的那一刻,一页心法秘术赫然显现。

其名《临渊行》。

顾名思义,如临深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相比于正常心法让人始终保持本心,临渊行却是剑走偏锋,越是得近大道之时,越是如临深渊,唤起人内心中最大的恐惧,以此来保持自身清醒,甚至强行退出坐忘道的状态。

这当然不是什么正统的,最为完美妥善的解决方法。

就好像拿一根绳子栓在脖子上,一旦想要倒头就睡,绳子就会瞬间勒紧,以此来提醒自己莫要睡过去。

简单、粗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