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李二李三回中原(第3/6页)

李玄霸失笑:“他的表情是‘没想到李五郎你居然这么聪明’的意思,是夸你。”

李智云嘀咕:“别把我当小孩哄。”

李玄霸夸赞道:“你能瞬间切中要害,我怎么还会把你当小孩。我要举办一场文会为你扬名,你可能承担起重任?”

李智云道:“没问题!不过三兄,为何不以你的名义召开文会?”

长孙无忌抱着文书进来:“因为他们不配。别忘记你三兄是秀才。”

李智云这才想起三兄还有这么厉害的头衔。

隋文帝开皇七年下诏,“诸州岁贡三人”,称为“常贡”。“常贡”中举秀才者,为文才对策最为突出之人。

不过隋文帝虽然开了常贡,却看不起被举荐的人才,只认可门荫为官者。因为皇帝的不重视,秀才的选拔都由权臣把控。

后世评价,“上无求才之意,下无应诏之人,间有一二,反嫉之”。

《文献统考》就记载,杜正玄、杜正藏、杜正伦一门三秀才,杜正玄和杜正藏就遭遇杨素和苏威的打压,原因仅仅是因为他们妒忌。

连杨素和苏威这样的权臣都会妒忌“秀才”这个名扬天下的名号,虽然隋朝的秀才空有名号,几乎没有人为高官,但也可知其荣誉。

李玄霸这个秀才,完全是杨广“钦点”,想要个神童祥瑞,否则绝不会入选。

但李玄霸现在的成就,足以让世人认可他是真正的秀才。那么他就不能轻易以自己的名义召开文会了。

长孙无忌为李玄霸解释后,又道:“虽然这么说,但你也不是真的不可能开文会。只是河东士子瞧不上你们,你当然也要做出一副瞧不起他们学问的态度。其实李二招贤时,我就提议过等你回来后,借你的名义招贤,但他拒绝了。”

李玄霸疑惑:“为何?”

长孙无忌耸肩:“他说我弟弟这么厉害,该是他们来跪着求你指教,而不是你邀请他们来开文会。”

李玄霸失笑:“这几年我一直跟着二哥在军营里打混,他们应当是忘记我还有个‘秀才’的头衔,否则早就来请教我学问了。”

长孙无忌道:“杜克明也是这么想。不过杜克明赞同让他们跪着来求你。”

李玄霸无语。说好的“杜断”呢?怎么自己认识的“杜断”,就是个专职起哄的?

长孙无忌道:“李二宁愿跑去天柱王那里搞钱开印刷铺子,用书换人才,也不愿意你低声下气去求人。所以文会可以开,你可千万别落了面子,否则等李二回来他会揍我。”

李玄霸道:“你可以揍回去。”

长孙无忌嘴角微抽:“闭嘴。你家小五擅长什么?虽然你和李二教出来的弟弟肯定不差,但也要扬长避短。”

李玄霸道:“小五擅书,虞老师都对小五赞赏有加。”

长孙无忌笑道:“那没问题了。若和虞老师的字相比,这里再厉害的擅书者的字都和狗爬似的。我就知道你回来后一定会找个不丢脸的借口开文会,名单已经给你拟定好了。画圈的人是家境不怎么好,可能会进府的士人。虽然算不上多好的人才,调|教调|教当个文吏还是够了。”

李玄霸见长孙无忌已经把一切都准备妥当,有种工作太轻松导致无所适从的错觉。

怪不得长孙无忌是凌烟阁功臣首位。他在史书中谋略不显,估计干的就是如现在这样心腹总管的活。

长孙无忌已经准备妥当,李玄霸将开文会的事交给长孙无忌,自己只露面。他继续把精力投入内政中,没有被这等小事分心。

李智云每日拉着罗士信练字,被李玄霸笑称“临时抱佛脚”。

文会当日,李智云果然如李玄霸和长孙无忌所猜测的那样,一手行书惊艳四座。

一群以讨教书法为名义的士人迅速在李智云身边集结。长孙无忌每天拉着李玄霸,像挑选大萝卜似的考校他们学问。

长孙无忌:“还是没几个能用的。”

李玄霸:“唉。”

在隋末民间淘人才真难啊。

……

“阿玄应该已经回张掖了。”李世民喝了一口烈酒暖身体,长长叹了口气。

十分懂颜色地宗罗睺问道:“郎将可是担心幼弟?”

宗罗睺乃是被房乔推举给李世民的军中新“贵”。

李世民虽然不得河右之地士族的重视,但乡间勇士多愿意投效。

房乔借口西海郡需要大量兵力镇守,把杜如晦丢到西海郡干活,自己假称奉旨招揽乡勇,从河右诸郡游走到陇西诸郡,用“最年轻的行军大将、战无不胜李世民”的旗号招揽了不少勇士。

宗罗睺是金城郡人。房乔到当地后走访民间,探访到宗罗睺自幼武艺超群的名声,当即前去拜访。

拜访结果令房乔十分惊喜。宗罗睺不仅确实武艺超群,还有勇有谋,把他放到主公身边一段时间,一定能成为一员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