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章 以功绩贵庙号(大结局)(第4/4页)

这种东西一般都会由大臣共拟,一般是要拟出几个,然后供皇帝朱笔批定。

不过载壡是历朝几十年的皇子,又有那么多大学士在此,他不想多费周章,尽快拟定就好,还有其他许多事呢。

这会儿,严嵩又禀告:“皇上,遍观历朝历代,自先帝这般绍继祖业而大兴至此者犹少,即便中兴之君也只有小成,而鲜有大就,可先帝治国四十二载,开疆拓土不下百万,虽曰守成、实则开创。因而臣以为先帝庙号可称‘祖’而非‘宗’,不知皇上意下如何?”

载壡摇头,“父皇平生从来都是看轻此类虚名,况且帝王庙号自有成例,与其称‘祖’使后人妄议,不如称‘宗’使先帝庙号名垂千古。岂不闻太宗以冠李世民之名为荣,而泰山以受宋真宗封禅为耻?”

这个道理令几个臣子有些意外,但仔细想来确实是这么一回事。

其实庙号在汉末乱过一段时间,比如曹魏家不知道哪里来的货色好几个称‘祖’的。

一直到李世民,人这么牛逼就叫太宗,你后面的人到底好不好意思吧。

至于李世民称太宗,是太宗的荣耀,而宋真宗封禅泰山却是泰山的耻辱,这就是比较辛辣的点评了。

其中也展现出这位新皇帝于许多事务上见解深刻的能力。

至于清朝也一代几个祖……现在还特么没清代的。

可惜太宗也不能用了,朱棣的庙号就是太宗,成祖是他那不孝儿孙嘉靖皇帝改的。朱棣一辈子想的就是我是顺位继承,所以太祖之后得太宗正合他意,结果嘉靖皇帝给他改成‘祖’,那意思,你继承什么,你就是自己打下的江山,别不好意思承认。

载壡又说:“先帝有中兴天下之德,再造神州之功,庙号可得‘中’字。至于谥号……你们以为呢?”

严嵩说:“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思虑果远曰明;保民耆艾曰明;任贤致远曰明;总集殊异曰明;独见先识曰明;能扬仄陋曰明;察色见情曰明;容义参美曰明;无幽不察曰明;圣能作则曰明;令闻不已曰明;奉若天道曰明;遏恶扬善曰明;视能致远曰明;内治和理曰明;诚身自知曰明;守静知常曰明;至诚先觉曰明;远虑防微曰明;懿行宣著曰明;智能晰理曰明;昭晰群性曰明。据此,先帝谥号可定为:合天弘道文武睿哲昭德显功仁宽诚孝明皇帝。”

明,也算个美谥了。在此之前的几位皇帝有昭皇帝、章皇帝等都是不错的。

至于十七字谥号也是成例。

载壡对这个没什么其他意见,“那就照此拟旨吧。至于年号,可定‘致和’二字,出自《礼记·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有寄寓追求达到天地人和谐共生的最高境界之意。先帝所留乃是远超历代的一个强大国家,朕取此名是想不负先帝所托,继续使大明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富足。”

几位阁老心中都佩服,睿亲王到底是得了皇帝亲授,不仅朝政娴熟,而且很有主见,关键能说得通,同时也表达自己的一些志向。

先帝倒是挑了个好人啊。

致和之意,就是要再升一步以达最高,如此年号,取得也妙,于是都没有其他意见。

至于让皇长子、皇三子代为守灵,再给夏皇后和他的生母敬贵妃安上佳号,载壡也是信手拈来,安排的叫一众老臣都挑不出个毛病来。

而登基大典,这个更没什么花头,礼部自有一套成例,照着做就行了。

这之后,各大臣领旨而去,国丧期间事情不知道有多少,载壡这几天也会异常辛苦,但这是他必须经历的。

而正殿内,所有人都安排完了之后尚有一个十六岁的年轻皇子留着,此人是载壡的同胞亲弟,他起身带着他走出去,说:“老十,父皇驾崩,母后必定悲伤难抑,而我这几日难以兼顾,只能趁着现在得空,我带你一起到母后身边去,这几日你再代我多陪陪母后。”

这孩子望着眼前有些陌生的五哥,脆生生的应了一声,“臣弟,遵旨。”

至于皇帝身边其他如太监、宫女自然是随着皇帝的脚步而动,而尤址擦干泪水,又如往日那般呼出悠扬的一声,

“皇上起驾!!”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