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一章 财帛动人心(第2/3页)

朱厚照则招了招手,“到里面来。”

这已经是夏天了,天气非常的炎热,正常来说皇帝是要启程前往避暑行宫的。但眼下正值货币更新的起步阶段。

朱厚照离开京师,总是会带来一些行政上的不便。

所以他今年迟迟没有出发。

“微臣参见陛下。”

“平身,离近些。”

皇帝边上有冰块,还有人用扇子扇风,所以叫他近一些也是体恤他。

“皇上,除北直隶外,山西、河南、凤阳、应天、江西、浙江、福建巡抚已分别上疏,陈奏新旧钱币开始兑换事宜,请皇上御览。”

朱厚照把奏疏攥在手中还不忘提醒,“内阁递旨意下去,叫各地三天一小奏,五天一大奏,务必及时跟进民间状况。依朕的估计,普通的守法百姓大多不会生乱,唯独奸邪贪财的商人、贪官和一些地痞之流会借机牟利。”

说到最后,目露寒光。

“是。”

实际上市场有一种自发的功能,就是把原来一两银子的实际价值等同于现在更换到的十个银元,因为一个公平的经济体中,买卖双方都是自愿的,你卖得贵了,买的人也不是傻子,人家不愿意你有啥办法?

但朱厚照说的情况,就是一些‘不正常的人’,他们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采取特殊手段。

在扬州,

韩子仁清晨起床便遇上了这样的事。

熙熙攘攘的街道上,人头涌动的都是去排队换钱的人。

“缇帅,人到了。”

韩子仁转身,“叫他进来。”

不多时,一个壮年汉子低头迈了进来,单膝跪地,“属下马都,参见缇帅。”

“起来说话。”韩子仁倒认识这个家伙,这可能也算是他留在扬州的一个理由了,“此次到扬州,不查什么大案,只是一次预防。本帅问你,扬州有几个实力算强劲的富商,他们最近又在做些什么?”

“属下明白。”此人回禀说:“扬州富商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第一是以惠盐记为首的盐商,第二是以张记为首的贸易商,扬州商业繁盛,行商氛围浓厚,二十年前海贸兴起时,他们就参与其中,这么些年做下来,原本一个姓张的小村庄,倒也出了好几个大贸易商。剩余的,就算经营较大的酒楼的,也只是小富。”

“这些商户家中可有人入仕?”

“张氏出了个举人,眼下正在京中呢。”

“这些人平时接触谁、行事如何,你可能查到?”

马都犹豫了下,“可以,不过还请缇帅给微臣一些时间。况且,这段日子本就特别。”

韩子仁不理解,“怎么特别了?”

马都还觉得这个问题奇怪,“不是朝廷下令在更换新钱么?这几个商户家资百万,兑换起来较为麻烦,他们已经在准备着了。”

“这里面,不知道有没有什么事……”韩子仁皱起眉头。

马都疑惑,“缇帅……是与他们谁家有仇吗?”

“啧。莫要胡猜。你就当做是一次简单的巡查就好了,若他们无事,咱们也无事,反之么……”

后面的话他不说太多。

马都则想起来一条,顺带还吸了一口凉气,“有一样事,不知道算不算,属下也是听人谈笑说起。”

“你讲呢。”

“缇帅,此番朝廷更换新钱,属下看,为了方便大部分百姓,现在对于多数旧钱都是认的。可这样推行却是容易有大问题的。”

韩子仁没听明白,“继续说。”

“缇帅可知民间可以私铸铜钱?若是官府来者不拒,不管铜钱的成色、大小,而有心之人熔了老钱,降低铜的含量,再铸成新钱拿来兑换,这不就可以凭空得来泼天财富?”

韩子仁是当官的,而且从二十岁出头就开始当官,也没当过与经济有关的官,马都这么一说,他甚至愣了一愣。

“真能如此?”

“可以啊,只是熔了再炼便可有两三倍、甚至三四倍的利润,就算不如此,民间本身也有人私铸钱币,兑换时间又有一年之久,就算不事生产,仅是造钱就可以发一笔大财了。”

实际上,明朝时期,民间私铸铜钱的现象非常严重。这背后就是有利益驱动。

比如说拿到一个五铢钱,熔了以后炼成重三株的,也拿出来滥竽充数。这实际上造成明代的钱币有一段时间是越炼越小。

而因为实在没有办法杜绝私铸钱币,嘉靖时期,甚至官府也加入了这个行列,导致钱币市场混乱不堪。

现在人家拿了小钱过来,你说官府换不换?

私钱流通是事实,不认的话,那真是麻烦大了。

可要是换,那好,家家户户都把重钱熔成轻钱,大钱熔成小钱。

朝廷倒是可以无限量造钱来满足这种需求,但最终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