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四章 亲王府(第2/3页)

这其中就包括户部尚书姜雍,

再有礼部尚书靳贵,他虽然在诸皇子间没有立场,但一向欣赏载壦,所以便也跟着一道来了。

载壦按礼好生接待了他们,

一个年轻皇子,对面一个中年大臣,一个老年大臣,四海升平,所以让他们能够得空享受着安逸的时光。

而封了亲王以后,现在还真得口称王爷了。

“宗室改制的圣旨,皇上已经明发了,王爷算得上是新制以后头一个亲王,老臣在这里恭贺王爷了。”靳贵拱手道。

“大宗伯不必如此客气。”

靳贵下一句话又不好听了,“王爷这二等亲王来得容易,但是这一等亲王却要难上加难了。”

载壦面色不变,“何以见得?”

“王爷,皇上关于宗室改制的圣旨不知您看了没有?”

“虽然刚回来,但听说了个大概。不过父皇为什么会有这般心思,其中种种,本王也正要请教呢。”

宗室是大变样了。

皇帝一道圣旨下来,

他们这些人以后没了封地,过个几代连爵位也没了。

天下宗亲这样多,反应当然是有反应的,嗷嗷叫唤着的一样不少。

这要是正德初年,这帮混账东西都敢组队往京师叫唤去。

但正德二十年,鲜少有人敢这么做,大部分人就是自己内部发发牢骚,而且搞不好被举报了的话,也要倒霉。

至于说付诸行动,呵,不说谁会真的支持他们,就说朱厚照自己,哪个傻子会相信紫禁城里的天子丝毫准备都没有?

至于眼下么,好些人将这个罪责扔给了张璁,毕竟这是张璁撺掇着皇帝这样改动的。

姜雍便讲,“要说心思起于何处,那是张秉用给皇上算了一笔账,说我大明宗室人数增长过多,已是百年就有数十万的规模,再过个百年,便成了国库之负担,长此以往,其法必坏。不过,倒也不能说张秉用胡言乱语,宗藩俸禄的确在连年增长。”

靳贵还是要往‘回’来说,“王爷一向聪慧,皇上这样动,定然是想好的。姜大司徒与臣等都是支持,只不过这张秉用仗着皇上重用,对待宗室不够柔和,他手下的那些御史自然也是信奉着杀一儆百的道理,弹劾了几个宗室。”

其实算账的这个道理,

谁还不明白?

就算不明白,数字加加么也说得清楚。

这里面不是道理的事,而是情感的事。

说白了就看皇帝会不会这样对待‘自家人’。

现在看来,帝王,还是帝王啊。

载壦说道:“按照父皇的意思,今后我们兄弟几个都不必就藩,而要用心办差,想办法争个一等亲王的爵位出来,若是混着日子过,就是给子孙埋了祸根了。这样改,本王是觉得好,总算是给我们兄弟几个找些事做,长远来看,也确为善政,只是……”

这后面的话,他也不敢说了。

但姜雍和靳贵这么聪明,又怎么会不明白呢?

只是现在突然面临这样的变动,眼看着就要到‘期限’的那些宗室会瞬间傻眼。甚至会有宗室生活清贫,一边顶着太祖血胤的帽子,一边饿着肚皮。

这等事一般帝王是绝不敢做的,毕竟古代人讲究一个到九泉之下怎么交代的事。但朱厚照不管,真到了九泉之下他还要和老朱论论理呢。

这家伙本事是大,功绩也大,但也不是说事事都做得没问题。

至于说,现在之所以不出大动静,不过是那些个什么奉国中尉之类的宗室实在没什么力量罢了。

说起来,圣旨刚下,究竟会不会出事那还两说。

总归是有些浑不吝,你不让他过,他干脆就不过了,跟你来脏的,反正人家是太祖皇帝的正经子孙,难道朝廷真的看着他饿死街头?

就因为这一点,

张璁的位置是绝对的稳。

这些事,天子总是不便于出手做的,只能够‘奸臣’来做。

而且也别说张璁领悟不到。

载壦还清楚的记得当初他那外公和他说的话。

当朝首辅岂是无能之辈,碰着官银走私这桩事,必然是要做什么‘大动作’自救,而且必定能够体悟皇帝心思。

只不过载壦没想到这事落在了他们这些宗室头上。

靳贵提醒说:“王爷,照现在这个趋势看,此事是挡不住了。王爷也要躲躲那些人。”

这话落在姜雍耳朵里,他倒是心思一动。

靳贵也是聪明人,开口说是二殿下,其实二殿下要躲什么?关键是大殿下才要躲。

万一有人忍不住想借此收买人心,要皇帝收回成命,那是要出大事的。

虽说看起来有些天方夜谭,不过许多人反对张璁成瘾,很有可能会建议大殿下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