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八章 最终,还是下策(第2/3页)

不过他们不会再有援军了,周尚文攻南昌,也是战略性进攻,不能为了可能的损失轻易改变,打下南昌,整个战事都结束一半了,自然比一卫人马的性命更重要。

这就叫慈不掌兵。

如果不这么做,回过头来救,双方无限拉扯,没个决定性的进展,那就是死更多的人。

换句话说,动脑子的阶段过去了,接下来得见真血性,只要他们守得住,守到南昌被克,守到海军抵达,守到仍然旋转于鄱阳湖这片天地的叛贼将会遁天无门,入地无路。

……

……

朱厚照得心血没有白费,孙用道所料正是宁王及其从属的现实。

当日已经定好,要全力下江南。

因而一出鄱阳湖,宁王便准备顺江而下,攻打安庆。

实际上,已经在打了。

不过安庆离南昌较远,所以守城将士来得及反应,宁王始终未能克城。

历史上,这座南京门户便抵挡了宁王十八日。

可以说这是个关键要素,否则真的让他拿下南京,这势头还真起来了。

打不下来的原因有很多,易守难攻自不必提,除此以外,宁王的军队并不算什么了不得的精兵,更没有打过什么硬仗,也没有了不起的军事将领。

另外,安庆自知府而下,从兵到民,他们都知道,只能靠自己,城破之日,就是他们亡命之时!

是所有人都亡!

而且这是传出宁王造反当天,安庆知府便马上反应过来的。所以他们准备很是充分,早就做好了要打守城战的准备,安庆知府甚至还来得及去搬救兵、借军粮!

为什么?

因为安庆是南京的门户,这个常识一个进士出身的知府怎么会不知道?甚至安庆的老百姓自己也有记忆,南昌王爷造反,首打南京,打南京,首打安庆!

南京好歹是留都,那是雄城,所以就数他们最危险。

这和九江、南康这种猝不及防是不一样的。

再有,朝廷已经来了谕令,大军顷刻就到,双方实力对比明显,更不会投降从贼。

因而宁王两攻安庆,都极为艰苦,而且越攻不下,越焦躁。

宁王大船上,

一众叛军已然不如十一月刚起事的时候那样意气风发。

李士实和刘养正同时开口,他们费尽口舌劝说宁王,道:“皇上,形势如火,再拖不得了。安庆不下,咱们也只能舍了安庆,直取南京!南京是留都,只要拿下,形势顷刻间反转。安庆则不然,就算全力拿下安庆,也还是要去攻南京。如今安庆拿不下,又何必纠结于此?”

这一点刘养正最早就提过。

别他妈惦记你那安庆了。

先不顾一切拿下南京,到时候称帝举义,那必定不一样。天下多的是墙头草,你不行,谁跟你?相反,你只要有点那种苗头,不满于朝廷的人才愿意归附。

客观来说,这个决策是正确的。

打仗,有的时候是打军事仗,有的时候是打政治仗。

从军事角度来说,越过安庆直接打南京,这很不妥。

但是从政治角度来说,南京的政治价值太大,大到甚至可以抹平不掌握安庆所造成的军事劣势。

说不定到时候安庆知府还投降了呢。

不过一个人能不能成大事,往往就在这一个个选择之中。

朱宸濠沉着脸坐在主位上,他始终不同意不打安庆,直取南京。

两个原因,第一,当然是为了稳妥,安庆打不下就过去,屁股危险。

第二,南康和九江他们是直接轻取,没遭遇什么抵抗,所以朱宸濠觉得安庆也不难。

而打了两次发现打不动之后,他又觉得心中恼怒,咽不下这口气,不愿意就这么过去。

总之就是还要打安庆。

不过这个傍晚,所有人关于安庆的焦虑已经不存在了,因为九江,丢了。

朱宸濠直接怒而起身,指着报信的士兵大骂,“胡言乱语!你再敢谎报军情,乱我军心,朕亲手杀了你!”

士兵吓得脸色惨白,但还是连连哭诉,“小的岂敢欺骗陛下!小的正是从九江而来,昨日午间,万余官军突然而至,攻城半日,九江便已失守,这等大事,小的就是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胡说啊!”

刘养正跌坐在地,怔怔道:“安庆未下,九江又失,老天啊!”

朱宸濠一时之间也有些慌乱,嘴唇都不自然的略微颤抖,“是哪里……哪里来的官军?!”

“是那个郑瑜领来的!”

众人一听这事坏了,九江刚下五六日的时间,照道理来说不会这么快的,也就是郑瑜!

这家伙是堂堂正正的江西巡抚,他率兵走到任何一座城,天然的就有优势。除非是死忠叛军,否则谁会脑子坏了在有藩王作乱的关键时候不给江西巡抚开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