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四章 往江南调军粮(第2/3页)

恰在此时,王鏊、杨廷和和张璁也一并前来。

一看他们着急的面色,朱厚照就明白了许多,“又出什么事了?”

王鏊急匆匆的,“皇上请看。先前南京的诸多官员得罪了刘瑾,现在刘瑾忽然上奏说这其中不少人都牵涉多项罪名,正在南京抓人呢!”

内阁的消息肯定是官员所奏。

朱厚照瞧了眼尤址,尤址马上就懂,低头出去了。

那意思很简单,外朝官员都有消息了,怎么司礼监没什么声响?

他们哪里想到,太监现在是不急,但是外朝的文官是急疯了,但凡有什么事,那是拼了命的也要赶路送过来。自然的,也就会快上个半天。

“你们来的正好。”朱厚照把王鏊所递的奏疏按下去没看,不必看也知道写了什么,“朕刚刚还在说呢,江南的官员是不是听不懂人话,怎么还说刘瑾倒行逆施?这朝廷是歪到扭不正了吗?!”

劈头盖脸给说了一顿,六个人都默然不语。

“朕也不派你们谁去了。”朱厚照摆着手,“也没什么用。就让刘瑾抓几个人吧。”

“陛下,三思啊。”

朱厚照有些恼火,“三思什么?刘瑾在挑出不遵圣旨的人,这一点你们清清楚楚,何必跟朕打这个哑谜?!能不能把你们的脑子换一换,现在与朕作对的是那些反对朝廷清田的人,难道你们也要和他们一道,反对朕?!”

“臣等不敢。”

“那就不要再说什么不好了,不好了。就让他抓几个人。王阁老、杨阁老、张阁老。”

“臣在。”

“内阁今后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言语,回去以后还要约束百官。朝廷是支持刘瑾的,和朕作对的不是刘瑾!朕今日只是警告,若是有谁还胡乱言语,朕不介意以妄议朝政之罪处置!”

这样一来,这份奏疏便更不必看了。

现在这情形,有点像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江南反对的多,京师给的压力就大,先前皇帝还不对朝廷舆论做要求,现在则不一样了。

“臣张璁,谨遵陛下旨意。”

他最先说,王鏊和杨廷和也不好再多讲,“臣等遵旨。”

朱厚照则很有耐心,这件事一波三折原在他的意料之内,甚至这个反转的过程也是一种快乐,“原本朕只召见了户部、工部和兵部,你们三人也在,那就一起。有几桩事,朕想到了,要你们提前去做。”

“请皇上吩咐。”

“首先是户部,照这个形式看,今年江南的形势是好不了了,多多少少的也会影响海贸。好在海贸的周期长,现在这档子事,主要是明年出海的货物会少许多,换言之,明年的海贸收益会有所减少,户部要提前谋划,预估减少规模,同时做足准备。何鉴,朕是认真的,听明白了么?”

“是。”

这是提前防备,实际上到了明年,日本那边的银山想必会有起色,应当能补上这空缺。不过这就是房地产开发商,未来的收益能不能堵住未来的窟窿,这有时候就看命,有可能堵得上,可万一堵不上呢?

朱厚照不喜欢掌控不住的感觉。

这就叫有备无患。

“此外秋粮耕种也是好不了了,这一点兵部和户部一起去做,王璟,你通盘考量一下,三日后给朕一个数,向江南调些军粮。老百姓种不出粮食,朝廷不能不管。京通仓的粮食本就是用来应对此等特殊情况的,老是放在里面养老鼠也没甚意思。”

杨廷和、张璁等心中狐疑,向江南调军粮?那是自古富庶地啊。

“陛下。”王璟上禀,“江南原本繁庶,便是有些乱象,也不是赤地千里的景象,大部分百姓之家还是能种上粮食的,而且张阁老也在料理丈田后续事宜,想必影响不会那么大。再者,京师离江南有千里之遥,倘若江南真的缺粮,他们也可就近从江淮和浙江地区购买,这比从京师调要省力的多。”

明清之际,都是南粮北运,哪有北粮南运的。

哪知道朱厚照竟也同意了,“就近购粮当然也是一个办法。不过你们不知道市场二字吗?缺粮的时候再去购,商人奇货可居,粮价高涨,百姓如何负担得起?运送军粮能够在关键的时候平抑粮价,况且江南的影响没那么大,是你自己关在门里猜测的,万一你预估出了差错,影响更大呢?到那个时候,老百姓急着要粮食,你说一句‘微臣之过’又有何意义?”

最后的一条理由说出来,王璟也就不多说了,因为确实是他自己的个人揣测。

“皇上思虑周全,臣今日回去后便下令征集船只。”

实际上朱厚照并不是料事如神,他之所以掩人耳目的做这件事,是因为已经收到锦衣卫的消息,作为后世来客,正德年间的这桩大事他还是记得清楚的,所以自然会仍然提前盯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