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七章 控制日本(第2/3页)

天子将视线转移到边上的瘦削文人身上,“邢观,朝廷新设了产业部,这一部的尚书朕可是为你留了半年了。”

邢观听完同样心中一抖。

他原本的职位离尚书还很远,不过皇帝大胆任用官员也不是头一回了。

……

……

奉天殿结束以后,皇帝转到乾清宫。

这次只留了内阁两位阁老,礼部尚书和顾佐,共计六人。

朱厚照还是更习惯这类场合,“靖海伯走这一年,可是将我们这些人等得心焦。如今得胜归来,皆大欢喜,朕这颗心也该放下了。不过日本国之事,算是刚刚开始,接下来该如何处置,朝廷得有个定计。”

“是,臣等躬聆圣训。”

“靖海伯,你留了三千人在日本?”

“不错,因为事涉当地一座银山,臣自觉得情况特殊,因而自作主张以许宴为将,留了兵马驻守。”

“此人如何?”

伍文定说得很有自信,“率事周详,心细如发。”

“嗯。”朱厚照背过手,“那是我大明的人,朝廷不能就这么将其扔在那里不管了。三千人也偏少了,总有些不稳妥。因而靖海伯怕是还要再去。”

“皇上有命,臣莫有不从。”

“两位阁老,”朱厚照偏过头,“你们说要不要再派点陆上的兵。”

这个问话当然是承接前面说的人少,不过派遣陆上兵,这就是另外的意思了,其中涉及到明朝的日本战策。

这是当然的,那座银山一露面,结果就已经不言而喻了。

“回皇上,老臣以为此事还要看靖海伯。海上行舟绝非易事,一次出海,能运过去多少?”

伍文定也听出那意思了,他马上道:“皇上,平海伯那里可以铸造规模更大的商船,虽说不是战舰,但臣可以战舰护之。”

朱厚照知道的,古人很聪明,而且也并不是不知道变通,这其实就是运兵船嘛。

“不过……”伍文定略微迟疑。

“不过什么?”

“日本不过一小国,并不需朝廷出兵数万。”

“两个卫总是需要的。”朱厚照不想哪里出什么意外,那可是每年几百万两进项,稍微多花点代价保护起来有什么问题?

渐渐他思路也清晰起来,便直接安排,“这等事也不需磨磨唧唧的了,兵总归是派的,这一点不需有疑义,你们也不必反对,否则谁也担不起将来这些银钱出了事情的罪名。”

这个话之下,哪怕是王鏊也得沉默。

“派了兵,就要有适当的营房居住。当年日本使臣有句话给了朕一些启发,靖海伯,你再去日本以后,就在银山的附近选一块地方,要兼顾适合生活和生产,同时在地形上尽量易守难攻,当然,这样十完十美的地方并不好寻,也不一定有,随机应变就好,包括到底占据多大等等,这个要求他们应当不会感到为难吧?”

伍文定爽朗一笑,“陛下放心,臣可以代他们回答不会为难。”

“嗯,选好了地方以后,里面如何规划、如何建设也都以你为主,你是进士出身,不仅会带兵,而且识文断字,这些方面看些书,朕就不操那个心了。总而言之,要将这里经营为我大明在日本的据点,喔,对了,要临海,要有适宜的码头。

除了营房以外,还要在开辟出一处类似于马市的集镇,因为朝廷不仅要保证银子能从日本出来,还要保证我大明的丝绸、瓷器、棉纺织品、普通刀具等商品能从这里进去。这方面你与邢观多多配合,尤其是棉纺织品,这是之所以成立产业部的原因,要注意保护大明棉纺织品在日本的利益。”

朱厚照摸着鼻子继续安排,“日本现在没有一个权威的统一政府,也有其坏处,便是你光和室町幕府达成某种协议没有用,大大小小的各方势力会影响大明商品的销路,因此日本国更加混乱的局面其实并不好,但大明也不会帮助其完成统一,最为合适的情形,应当是维持低烈度的、分裂的,要注意抑制和打击任何一个想要统一日本的势力,同时管控各势力在分裂状态下的动武倾向。

此外,大明除了少府的布商要进入,国子监也要做好准备,准备和各方势力接触,设立书院,教授儒家圣学,并鼓励汉字、汉语的推广,优先支持这类势力,并同他们来往,虽然那里是日本的国土,但朕总不能要求靖海伯、要求大明的将士去学他们那鸟语吧?而这一点,尤为重要。”

打仗并不一定会影响做生意,不过朱厚照考虑的是长远的事情,那便是棉纺织业的发展。棉纺织业是催生出工业革命的行业。它需求极大,因为人人都要穿衣,同时运输便捷,原材料来源足够、棉花种植简单,通俗的说就是这个年代的超级产业。